? 今天,十月十二日。四年前的今天,胡波在家中上吊自杀,最终死亡。该说些什么,去表达我的哀思和遗憾,我不知道。只能说,很庆幸,可以看见这部片子,以四个小时的方式,展现在大教室里的几十个人面前。 这四个小时里,有无数个长镜头,无数个虚实交映,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始终是无光的井陉。永远都是灰色,雾蒙蒙的,雾霾永远盘旋在天上。就像于诚所说:“生活就是一团狗屎。”好像生活在一个没有光的地方,什么都是如狗屎一样。 车票的背面 以下文字含有剧透慎点? 电影开头就是于城在搞兄弟的女人,被兄弟发现了,两个人没有争吵,也没有打架。“怦!”一下,几秒,他的朋友就从高楼上跳了下去。 “好高啊。”朋友的母亲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井陉,为死去的儿子置办一些身后事。她站在楼底,往房子看,平淡的说了这句话。没有眼泪,却过分刺痛。于城看着她,说着谎。 “满洲里马戏团有一只大象,它他妈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很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时候也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电影开头说提到了这头大象,在之后的快三个小时里,只出现了几次。公交车的广告上,电线杆上,一些墙的海报上。它很像我们说的理想未来,我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却总是向往。?故事有四个主人公,除了刚刚说到的于城,还有帮朋友出头惹上麻烦的韦布,从小失去父亲,母亲患有躁郁症,和教导主任谈恋爱的黄玲以及蜗居在阳台不知几年,一直被女儿女婿赶去养老院到老金。 四个小时,展现了他们的狗屎生活。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值得高兴的;没有任何一件事,让人觉得这个城市有救;也没有任何一件事,让人有活下去的念头。我想,我明白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大象》是一个悲伤到极点的故事,但是我认为,《大象》还有一种倔强。?因为他们活下去了?。?于城还是将实话告诉了朋友的母亲。韦布、黄玲和老金终是坐上了去满洲里的汽车。这中间还有一个插曲,这个插曲也是我更肯定《大象》不止悲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去满洲里的火车车次取消后,只能做汽车去沈阳。老金对韦布说,“算了,我不去了。买两张票吧。”他说,你现在看那里很美,和这里不一样,但活了这么久,其实都是一样的。很显然,他已经告诉自己,满洲里和井陉并没有不同,生活该烂还是烂的,没必要跋山涉水。但韦布还是选择挽留他,凭着他十七岁的冲动和理想,他对老金说,“去吧。去看看。”于是他们搭上了去沈阳的汽车。在电影的最后,出现了电影的唯一一束光,应该是车灯。灯下他们仨还有老金的孙女在踢毽子,中途伴着几声笑和大象的声音。大象席地而坐,是一只大象对马戏团,对它生活的反抗。那满洲里,何尝不是四个主角对生活的反抗呢?还是搭上这班车吧,纵使这生活如一团狗屎,还是走吧。走,去满洲里,去找一点光。在10.12的最后一分钟,我想说,胡波,我们很想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