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站到了。这里变成三语的告示牌了:普通话、英语和蒙古语。 满洲里站火车道北面,现在是市区,有高楼大厦。 火车站设在道南,出了站会看到很多出租车。要去市区,打的十元;走路也可以,右手边走不远有个人行天桥,当然初来乍到的人是不知道的。 我在城里转(也就五、六条街),看到了人家园子边上的花。 俄式建筑。听说,这个是解放后建的,准备给苏联专家住。后来两国关系不好,苏联专家就都走了。 这个是铁道南侧的俄式建筑,窗户上总有些修饰。 万达广场。这个大门的造型,很特别。 铁路在田野里,显得冰冷、强大。 满洲里国门景区的门票。国门景区下午五点半清场,可是公交车最后一班是五点钟,所以我只能打车回城里。 国门是个巨大的建筑。走楼梯上去,要转好几圈;有电梯,但不给一般人乘。我要离开的时候,一群什么人拥着什么人来了,所以乘了电梯下来。那里的工作人员有些也刚好下班,就说:来得巧。 在国门上面,可以眺望远方的风景,还有图片展。这个是讲满洲里的来历。其中讲到这个“博斯普路士大街”,应该就是前文提到的“博士街“,即现在的中苏街。而当时规划是车站两侧发展,现在只有北侧是繁华的。 满洲里的旧名,来自”霍尔津布拉克河“。 民居是俄式的。胪滨府是清政府设的管理机构。胪滨,我认为,就是霍尔津布拉克的简称,或者叫汉式名称。 这间材料库,现在还在。 很漂亮的俄式民居。 图中的领事馆,房子还在。 一个俄国,一个日本,两个强邻在中国横行。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呢? 道南水塔、道北水塔。名称比我写得简洁。 满洲里公园,后来被改成了苏联红军烈士公园。 苏联红军烈士公园中的纪念碑。有很多个火车站水塔,俄国人能造出不同的样式。 第一代跨铁路天桥,据说是周恩来批示建的。现在天桥在旧天桥位置附近。 俄国人是要吃面包的,所以一定要有面粉加工厂,还是风动的的,有个好看的大风车。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早在蒙古各部统一之前,巴尔虎的各种古称就已屡见经传了。《隋书》称之为“拔野固”,《新唐书》和《旧唐书》等,称为“拔野古”和“拔也古”等。巴尔虎,是一个以游牧地区名称而得名的部族名称。 巴尔虎,历史上专指大兴安岭以西广阔的草原地区,也称呼伦贝尔。现主要分布于我国呼伦贝尔草原及蒙古国东方省。我国巴尔虎地区在陈巴尔虎草原、新巴尔虎草原,都属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蒙古人的驼队。是不是有一头跑到老舍的小说里去了呢? 北方的鱼是这样卖的,可见冷得可以。 中国人要做生易,俄国人也是。俄国人要开疆辟壤,中国人还懵懵懂懂。 两个“八乍”,一南一北,在铁道两侧。如今,只有北面的繁荣。 年还有“教师节”。半个世纪前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以前的教师和模范们的装束。 远古文明,看不大懂,但也很有趣。也许看多了,就能懂一些吧。 辽、金,都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痕迹。 成吉思汉,是蒙古人的骄傲。 满洲里,地处北廷,留下了太多的风雨记忆。 当时俄国人很多,俄国人就设立了公共理事处。胪滨府,则是清政府设的管理机构。 满洲里,是如何没被抢走的呢?只是因为它的名字是”满洲里“。 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被灭了。遗址在什么地方?我很想去凭吊一下呢。 历代国门和它们的故事。 东清铁路(后来改称中东铁路),源于《中俄密约》。为什么是”密约“呢? 东清铁路是中国人造的呢,还是俄国人造的呢? 以前的满洲里火车站。 以前的”红军烈士公园"大门是这样的。 几位老领导的情况。 展厅里有几幅巨大的地图,展示了几个条约下中国领土的变动情况。 多么美好的地方啊。 和平广场墙壁上的铭牌。 漂亮的花和漂亮的草。 天很高,云很低。空旷的原野,显得那样的辽阔。 满洲里红军烈士公园:大门、苏军群像和西式亭子。 在满洲里红军烈士公园,我遇到一个江苏人,带着大相机,跑东跑西、照这照那。我跟他聊了两句,他说他是学历史、教历史的。 满洲里,是现在的,也是从前的。在中国人中,有多少人知道它的过去,或者愿意花时间了解它的过去呢? 人生半百始开悟谢谢支持原创! 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