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提起沙曼屯,人们马上有个偏僻、落后,沙尘暴扬的想象场景。确实,过去的沙曼屯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早在十九世纪末,陆续有一些从山东逃荒来的农民到这里落户。他们开荒种地,盖起了一座座遮风挡雨、籍以栖身的土坯房。那时候,沙曼屯一带除了一些东歪西倒的土坯房和零星田地之外,到处是野草荒蒿、坟冢墓地,土匪盗贼时常出没,路劫绑票时有发生。当地居民悲愤地唱道:沙曼屯,沙曼屯,晴天三尺土,下雨两脚泥;出门怕绑票,天黑就插门;夜里听狼叫,几里不见人;土屋靠坟圈,和鬼搭界毗。

年7月10日中东铁路管理局决定先让员工在懒汉屯自建路助67所土坯房(约平方俄丈)解决住房问题。俄语土坯为“沙曼”,故而该地从音译称之为“沙曼屯”(Саманныйгородок)。

沙曼屯位于大直街以南、滨绥线西南、马家沟河北岸。亦即今天的和兴路、学府路一带。“沙曼屯”的范围较大,且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为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分别定义狭义沙曼屯和广义沙曼屯。

狭义山曼屯如上面地图所示,尤其是松明街、元和街一带:

松明街沙曼屯头道街元和街沙曼屯二道街元士街沙曼山三道街

而广义沙曼屯则大体可以指大直街、和兴路、动物园、哈平路、保健路和学府路所围的一个狭长地带。

下面我们不再区分广义、狭义,统称为沙曼屯。

沙曼屯曾经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骨器,这说明那时就已有古人类在沙曼屯生活栖息。

沙曼屯紧挨着懒汉屯,哪里是懒汉屯?今天的哈尔滨人可能知道的并不多,不过这个奇怪的名字可能对于居住在和兴路和西大桥一带的老哈尔滨们却并不算陌生。懒汉屯的大概方位:北起一匡街,南抵和兴路,西临清滨路,东至新苗圃街(老动物园墙根)。

从八元街起,七政、六合、五瑞、四明、三益、二酉、一匡,他们在解放前叫做:懒汉屯八道街、七道街。。。,而木兰街则直接叫做懒汉屯街。懒汉屯最早又叫做:军团小屯,这里和临近的新沙曼屯一样是沙俄中东铁路驻军家属的聚集区。这里还有近百户俄侨在此居住,从西大桥桥南街一直延伸到八元街。在这里闯关东而来的保定人与闯远东的东欧侨民便成了邻居,这里的侨民多为穷人。他们饲养奶牛、种植果树,也免不了也要从中国人那里购买土豆、小麦和饲牛草料等,可每到冬季中国人就“猫冬”了。俄侨买不到草料和食物就气得说:这些中国人是懒汉!懒汉屯就这么叫开了。

木兰街懒汉屯街

一匡街懒汉屯头道街二酉街懒汉屯二道街三益街懒汉屯三道街四明街懒汉屯四道街五端街懒汉屯五道街六合街懒汉屯六道街七政街懒汉屯七道街八元街懒汉屯八道街

无论是哈尔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还是沙曼屯的兴起与扩展都和中东铁路的开通直接有关。中东铁路:亦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由哈尔滨西至满洲里,东至缓芬河,南至大连,原为帝俄所筑。日俄战争后,长春以南段为日本占领,称南满铁路。十月革命后,长春以北段由中苏合办,称中东铁路。“九一八”事变为日本所占。年中东铁路改称北满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满铁路复与中东铁路合并,改称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

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从海参威转移至田家烧锅(香坊)。由于哈尔滨地处中东铁路交叉口,成为铁路中枢。现在主流说法把年6月9日作为哈尔滨城市建立日。

年落成的哈尔滨火车站和站台

”地包”是俄语火车机车库的译音。年末至年7月15日,随着中东铁路的全线竣工通车,哈尔滨机务段机车库(地包)在道里抚顺街一带建成。

”地包”有二种不同的语义,一是指机车车库,俄语音译为地包,另一是指机车库附近形成的居民区和街道,抚顺街称为“地包头道街”,与其相邻的“地节街”称为“地包二道街”。

上图:修建中的地包。

当时,俄国工人在地包附近,修建了一批粉刷成黄色的砖混铁盖儿的平房。而中国工人为了上下班方便,也就近择地而居,在附近建起了一些低矮的土坯房和地窨子(卧入地下的房子)居住。由于中国工人家属的不断增多,再加上闯关东人群的不断加入,这一带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居民区。因为是在机务段附近,居民又大多是机务段的工人和家属,所以就习惯把这一带统称为地包了。又因所住居民的多少,通常人们习惯把抚顺街安宁街左右叫做小地包,把车辆段大墙外和锁厂一带叫做大地包。

顾乡屯火车站站舍旧址。

现在保留下来的顾乡屯火车站站舍始建于年,也是当年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出哈尔滨站的第一站,主要功能为运送军事物资,故被称为“军需小站”。后来作会让车、卸货、临时中转等用。承担长滨线下行及滨洲、滨绥、滨北线货物列车的到达,顾乡站后来也承载了接送旅客的功能,每年客流量近万人。该站距当时的莫斯科兵营和贫民聚集的沙曼屯较近,加上当地的居住人口密集,所以对沙曼屯和莫斯科兵营的形成与发展有直接影响。

年9月16日沙俄外阿穆尔铁道兵旅团首批部队共余人开进哈尔滨,其中的一部分军队就驻扎在这里,从那时起这里被称为“莫斯科兵营”。

莫斯科兵营。

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战争后,最后以沙俄惨败、日本惨胜告终。

在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成为沙俄的大后方。来自欧洲、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参战部队,全部在哈尔滨集结、编队,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开往辽东半岛和南满作战前线。为此,沙俄在哈尔滨火车站附近的地包(抚顺街区)建立了“莫斯科兵营”,在市区其它铁路沿线沙曼屯、王兆屯、成高子等地也建立了驻军兵营。

俄国军队和兵营。

莫斯科兵营头道街:现哈尔滨市道里区民安街。年形成,年以后改名为兵马街。年改名为民安街,沿用至今。莫斯科兵营二道街:现哈尔滨市道里区民和街。年形成,也称霍登街。年改名为兵部街。年改名为民和街,沿用至今。莫斯科兵营三道街:现哈尔滨市道里区民康街。年形成,年改名为兵学街。年改名为民康街,沿用至今。莫斯科兵营四道街:现哈尔滨市道里区大民兴街。年形成,年改名为兵士街。年改名为民兴街。年更名为大民兴街,沿用至今。

莫斯科兵营在民安街驻扎了17年,营房大部集中在民安街南侧。

土坯房兵营和俄国军人。

莫斯科兵营驻扎初期民安街一带是荒野没有人烟,只有一些泥泞的羊肠小道,在寒冷的冬天站岗的士兵穿羊祖宗(老山羊皮)氈疙瘩,据说夜里有时候就冻死了。俄军为躲避严寒挖掘地窖居住,地窖很大,里面生火炉烧柈子,每个地窖可居住几十个士兵。

从年起,从莫斯科兵营到清明屯乃至沙曼屯一带,大量的兵营也陆续建立起来,哈尔滨也一时间成为了日俄战场的后方补给站。日俄战争后南满的残余俄军撤回北满,总共约7万余人,其中驻扎在哈尔滨莫斯科兵营的有3万余人。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驻哈俄军陆续转移欧洲战场,但仍留有1万多士兵留驻哈尔滨。附近的居民往往趁虚搬住进空留的兵营。

地窨子

马架子。

所以,在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沙曼屯有俄国军人,有俄罗斯和欧洲来的侨民、难民,有火车机务技术人员和工人,有山东、河南河北逃荒谋生来的农民,聚集在简易或废弃的兵营、手工自建的土坯房、地窨子里形成了一个复杂、贫穷落后,又不断扩大的群落。

现在,沙曼屯的旧时风貌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还挂着沙曼招牌的沙曼小区和沙曼幼儿园在提醒人们这里是沙曼屯旧址。

其实,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这里就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文化教育底蕴在这里渐渐聚集。

年9月8日哈尔滨商业学校在沙曼屯修建新校舍,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年5月1日日本伪满第五国民学校在沙曼屯修筑校舍。年5月26日滨江省立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在沙曼屯建筑新校舍。年4月3日大华化学厂医药品制造工厂在沙曼屯竣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前后,哈军工、哈工大曾经在这里落脚,踏上发展征程,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国家工程力学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所在这里落户,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一批高等学府在这里生根发展,从没有见过有哪个屯子容有这么多高校。凤凰磐捏,沙曼屯变成了学府区!

年6月,远在重庆歌乐山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的师生及其练习团的官兵整建制开拔到沙曼屯,在这里暂时住下落脚,开始在文庙街一带组建闻名于世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纪晓荣:年9月,我家随“二高”从四川重庆搬到哈尔滨。刚开始驻扎在沙曼屯,是哈尔滨郊区,荒郊野外,一片开阔地,人烟稀少,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军营。军营的对面,是一条很宽的公路,来往的汽车很少。

哈军工学员:11月2日,五辆卡车把哈军工二连的学员拉到了沙曼屯,参观野战工事。沙曼屯是军工战术演习场的所在地,层层叠叠的筑垒工事样式齐全,从散兵坑到坦克掩体,从猫耳洞到装得下一个加强连的地下坑道,什么都有,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就花了六个小时。

哈工大预科校址

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曾经在这里建立预科,培养学生。

哈工大预科校址。

林秀安(在哈工大锻压专业学习的日子):年9月我考入哈工大,为了解决校舍问题,学校决定在沙曼屯建哈工大预科。我们移住到行知师范学校,参加学校的建校劳动。

年毕业师资研究生陈伯时:年10月我到哈工大攻读师资班研究生,第一年在沙曼屯学习俄文。

上图:哈工大第一批预科班一年级在沙曼屯预科校址合影

年哈工大预科学生在沙曼屯合影。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哈尔滨师范学校(-年校址)

哈工大学生:20世纪50年代的哈尔滨冬天雪多,寒风凛冽,我们肩扛铁锹,从沙曼屯(今哈师大)徒步去香坊机场,挖刨硬如石头的冻土,中午吃冻硬了的馒头充饥。学生住在沙曼屯日伪时期留下的一栋中学教学楼,其后不断搬家,入本科后,有相当长的时间仍住在沙曼屯。每天清晨,我们背着书包排队步行到大直街土木楼上课,晚自习后在夜色中又走回沙曼屯。

年成立黑龙江工学院,年改名为哈尔滨科技大学,年合并为哈尔滨理工大学,是沙曼屯里的理工男。

黑龙江大学主楼

黑龙江大学的前身是延安外国语学校。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把延安外国语学校迁至哈尔滨,年11月在哈尔滨正式复校。年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年秋,大部分学生迁入沙曼屯校舍学习和住宿(当时称作二部)。

年夏,学校全部搬到沙曼屯新校址。升级改名为黑龙江大学。

年,哈外专王季愚校长就提出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设想,这就是在郊外沙曼屯建设外专新校区。她预见到随着事业的发展,拨给外专的医大教学楼、邮电大楼等等,迟早是要让出来的,而且她说:“学校本身也要发展,要有活动场地、绿色校园、运动场、图书馆、俱乐部、游泳池,学生要在绿荫中读书,要有一大片土地,现在不动手以后就晚了”年夏沙曼屯新校区就开工建设了,总面积十多万平米的教学楼、宿舍、礼堂及服务设施,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基本竣工。年落成的教学区:前楼教学楼和后楼教学楼。在前后楼之间预留了主楼建设用地。年沙曼屯新校舍建成并投入使用。

上图:哈外专王季愚校长主持讨论沙曼屯建新校舍。

1、年工程队首次来到沙曼屯哈外专新校址建设工地时,这里一片荒地。2、沙曼屯校址建设勘测时立下的第一个标杆。3、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学校打扮得更美丽。学生们参加沙曼屯新校址建设劳动。4、年,新校址前楼竣工,师生们在楼前平整土地、修建道路、体育场、种植草木。5、年新校址投入使用时,只有一栋教学楼。6、沙曼屯新校舍落成后,学生们在宿舍楼前栽种花草。

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把原在文庙及文庙街两侧的校舍移交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使用,哈医大自己则在沙曼屯建设新校区,并于年投入使用。

年*哈尔滨医医院落成(即现在哈医大二院)。上图为哈医大二院现在建筑全景。

沙曼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沙曼屯的变化反映了哈尔滨的变化,也反映了全中国的变化。不要忘记历史,更要为明天更美好而努力!

作者近照

刘大昕,江苏海门人,年11月生。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11月退休。

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毕业,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力系。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近二年,对哈军工的地理历史变迁感兴趣,在互联网上查资料、编制美篇,内容逐渐延伸到哈尔滨的历史地理,如马家沟、沙曼屯、犹太社区、兆麟小学,哈三中等。本号将陆续发表。

来源:知青50年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