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951583.html

用我们的视角传播城市文化

让我们把目光拉得足够远,再一步步推进,先来看看长春在哪里?

中国东北,三面环山:长白山立于东,大兴安岭立于西,伊勒呼里山与小兴安岭耸峙于北,连绵大山环抱着中国四大平原之首的东北平原。

东北三省,卧于这千里沃野的平原之上:黑龙江居北,冰雪苍茫、阳刚硬朗;辽宁居南,面朝大海、辽阔端庄;吉林居中,山河锦绣、刚柔并济、低调却内涵十足。吉林省山地、丘陵、平原地形多样;湖泊、湿地、沼泽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火山,不仅造就巍峨山脉,形成瑰丽湖泊,还与江河携手,馈赠了这片肥沃土地。

长春,就位于吉林省腹地,中国东北的地理中心!

下面,让我们从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区域位置这三个方向慢慢走进这片土地。

大自然的馈赠

广袤的东北平原上,辽阔的黑土地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通过它,与大自然进行最直接的对话。

▲广袤的东北平原,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其实,人们通常所说的“黑土地”是一类土地的区域概念,泛指分布在中国东北及周边地区,土层深厚,富含氮、磷、钾等有机质的各类肥沃土壤。人们常用“一两黑土二两油”这种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形容黑土的肥沃与珍贵。

▲中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全世界仅有三大块黑土区,分别是面积约为万平方公里的“乌克兰平原”、约万平方公里的“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7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东北黑土区”。

▲世界黑土区域分布图

地处东北平原中心的长春就位于黑土区上,从大屯镇沿国道向东北延伸至榆树,长春黑土区的面积达到67万公顷,占长春区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更占到了吉林省黑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长春地区黑土地面积广阔,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这沃野千里的黑土是如何形成的呢?

六亿年前,长春所处的区域还是一片浩渺的海洋。然而,海底火山频频爆发,大量岩浆涌出,伴随着地壳上升,海水逐渐变浅,深海环境慢慢向浅海环境过渡。直到史前约三百万年,我们脚下的这块陆地才露出了海面。在随后的数百万年间,岩石外层缓慢地碎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最终形成了石头、卵石和沙砾。在适宜环境中,苔藓类生物滋生起来,它们慢慢地分解岩石,当苔藓死后,躯体又变为粉末状,这些粉末包含着它们从岩石中吸收的矿物质,经过多年堆积,变成了最初的土壤。

这一时期,长春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河漫滩地,上面生长着茂密的草甸植物。如今,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还可以看到大片的草甸。独特的气候条件下,黑土就在草甸植物之下慢慢形成了。

▲覆盖在岩石上的苔藓

▲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内的土壤样本

数百万年前的长春,夏秋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漫长的冬季,又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分解缓慢的有机质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最终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研究表明,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年到年的时间,因此,东北地区的黑土层形成时间需要以万年计。年复一年的积累,使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大约是黄土的10倍。这也使黑土成为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壤。

▲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

然而,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并没有形成如黄河流域一般发达的农业文明。

数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旱作农业已经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只是,数千年后,黄河流域的农业开发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而同为旱作农业区的东北,虽然没有形成发达的农业文明,但肥沃的黑土也因此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保持完好,原因呢?

一方面,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并没有单纯以农耕为主,他们在苍茫辽阔的平原上,驰骋纵横、游牧渔猎。古代的长春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各种文化生活形态的交流互动之地。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形态在这里碰撞、交融,磨砺了先民们海阔天空的胸怀、海纳百川的器量,长春文化的乐章也从草原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业文化的“三重奏”开始发端。

另一方面,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肃慎、鲜卑、夫余、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少数民族耕垦其间,先后建立了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元、清等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政权,不断交迭的开发与破坏,剧烈的民族流动,使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时兴时衰,肥沃的黑土也得以保护,慢慢滋养。

时光流转,东北黑土区的开垦历史已有近年之久。

如今,凭借着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长春打造出让世界瞩目的黄金玉米带与大豆之乡。作为中国粮食第一大市,长春的人均占有粮食、粮食商品率、人均交售商品粮、出口粮食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丰收的大东北

与此同时,黑土地保护工作也成为了重中之重。面对黑土退化问题,年3月18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年)》,“在未来五年内,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这项规定将保护70%的东北黑土地。

▲东北地区广袤的黑土地,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四季分明冰雪为魂

长春地处东北腹地,虽然东部和南部距离海洋不远,但由于长白山地的阻挡,消弱了夏季风的作用;西部和北部是地势平坦的松辽平原,致使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得以长驱直入。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长春四季分明。

春季繁花似锦、处处宜人;夏季平均温度22.2度,体感舒适、没有酷暑;秋季天高气爽、五彩斑斓;冬季则是一派壮美的北国风光,平均温度适宜滑雪、嬉雪等雪上运动。有这样一句话足以形容长春的四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每到冬季,低温使得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大气密度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气压增高,形成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股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中国袭来,途径长春,带来漫长的冬季、冷冽的冰雪。

▲长春冬季雪景

在古代,这里的冰雪,让关内人谈之色变。只有“犯上作乱”的重罪之人,才会被流放关外苦寒之地。

当然,寒冬也有“瑞雪兆丰年”的另一面。寒潮带来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可以缓解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雪水中的高含氮量,也可以可使土壤中的氮素大幅度提高,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肥料,让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

▲长春冬季农田,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中,长春人早已学会与冰为伍,以雪为伴。

冰灯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古时候,冰灯只是用来当作照明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工巧匠们为这些晶莹的冰块赋予了生命,冰灯、冰雕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精细,更为复杂。与冰灯一样,雪雕最初叫“雪塑”,由古代的堆雪人游戏发展而来。

你看,冰灯雪雕装饰的夜晚,是冬日长春最美的时刻。五彩的冰灯齐放,万紫千红,流光溢彩;巨型的雪雕耸立,如碧似玉,惟妙惟肖。置身其中,簇拥着冰灯耀冬夜的绚烂和雪雕呈梦境的诗意,简直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

▲长春冰雪新天地

除了视觉的享受,还有游戏的畅快。那些在古代被称为“冰嬉雪趣”的民俗娱乐活动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冰陀螺俗称“冰猴儿”。清代时,冰陀螺已经完全普及,并成为一项经典的民俗了;冰爬犁俗称“冰爬子”,古人称之为“冰床”、“凌床”,明代的刘若愚在《明宫史·金集》中记载到:“冬至水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轱辘冰又称“走白冰”,其谐音就是“走百病”。每到正月十五,妇女们便三五成群,手执灯笼,横卧于旷野的冰雪之上,左右翻滚,口中则诵唱:“轱辘冰轱辘冰,腰不痛腿不疼”、“咕噜轱辘冰,身上一身轻。”接着还要在冰上嬉闹取乐,俗称“脱晦气”……这些民俗活动中,有许多延续至今,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冰雪娱乐活动。

▲流传至今的“冰嬉雪趣”活动

这座热恋冰与雪的城市,拥有全国最早开展冰上业余训练的学校,拥有新中国第一座人工制冷冰场,这里还培养出一大批国家乃至世界级冰雪运动健将:

从年长春小伙李佳军成为中国短道速滑第一位世界冠军,到年小将周洋为家乡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从冰上蝴蝶陈露用五种高难度的三周跳震惊世界冰坛,成为中国第一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到长春女孩李子君为中国花样滑冰带来新希望;

还有融合了速度与激情的雪上项目,无论是专业级别、惊险刺激的空中技巧,还是落户长春近二十年的世界最大规模的越野滑雪赛事瓦萨国际滑雪节……

长春正在实现一个又一个冰雪梦想。

长春冰雪运动发展史▼温馨提示:请将手机屏幕方向锁定并横屏观看

冰天雪地里磨砺出的顽强生命力,恰似这座城市的灵魂,寒冷却又热烈!

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

人们在描述长春地理位置时,常有这样的总结:东北地区天然的地理中心、东北亚几何中心、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北线通道重要枢纽节点城市……确实,长春北接哈尔滨,南连沈阳,西靠松原,东望朝鲜半岛,实打实的枢纽城市。

▲长春地理区位图

在中国人的地理认知中,东北往往自成一体。而在这个区域板块中,长春又地处核心位置。正因如此,近代长春历史的风起云涌与其地缘特点息息相关。

这是个复杂的课题,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让我们从铁路切入,看看长春地缘格局的变迁与发展机遇。

5年9月5日,中国关外小城,名不见经传的长春突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从这一天开始,这座因铁路而繁荣起来的城市正式成为俄国和日本在中国势力的分界点。这一切可以从俄国人修建的一条铁路开始讲起,也是围绕这条铁路,整个东北开始了风云激荡的近代史。

▲20世纪初中东铁路开工仪式

从年开始,一些俄国人便以旅行的名义来到中国东北考察地形,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正在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延伸到这里,要知道,那个时代,铁路所及便是势力范围。很快,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给俄国带来了机会,俄国提出支持清政府“共同防御”日本,条件是允许将西伯利亚铁路通过中国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一直修到远东。长春的宽城子火车站就是当年俄国人修建的哈大铁路线上的重要一站。

▲6年中东铁路宽城子火车站

4年,西伯利亚铁路正式开通,在中国境内的铁路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中东铁路。这条全长公里的“丁”字形铁路几乎覆盖整个东北,成为沙俄侵略远东的重要工具。

▲中东铁路线路图(4年)

中东铁路的修建耗时近十年,这十年也是日本人积极备战的十年。4年2月8日,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并以俄国失败告终。然而,战争带来的影响却留在了中国。

日俄谈判的结果是,俄国将由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一切支线,以及附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和煤矿,均转让与日本政府。这样一来,长春便成为日本南满铁路的北端起止点,被划入南满铁路的重要势力范围。日本人开始在这里经营自己的附属地,也由此开始了侵华之路。

▲早期满铁附属地全景

中东铁路背后的殖民历史对东北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伤害,但在客观上,铁路对现代东北区域格局的形成和早期工业化产生了推动作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东北也建起了不少自营铁路,并且有着较强的规划性和体系性,长春的近代化便肇始于铁路网上。

▲8年满铁长春站

铁路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农业区、牧区和渔猎区,这些由自然条件因素主导而形成的经济文化区域边界,因铁路而被打破。

这个时期的东北是远东投资的热土,大机器工业、金融业、城市工商业与早期城市化同步发轫。轰鸣的蒸汽机车沿着高寒黑土上的铁路网,穿越旷野与山林,运送着这片土地上的铁矿、煤、木材,连接着刚刚兴起的工厂、各个城市和港口,渐渐带起东北早期工业化。近代化的生产手段和多种就业岗位在城市中出现,“闯关东”移民从初期以垦荒务农为主,转向在城市创业就业,成为工人或工商业主……东北地区的近代化发展如火如荼。

▲20世纪初期长春城市风貌

作为中东铁路枢纽,长春从关外小村庄迅速完成了近代化扩张,与大连、沈阳、哈尔滨构成了如今东北的核心经济带“哈大轴线”。铁路的发展,成为了东北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东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铁路▼

如今,黑土地纵横交错的铁路网正见证东北对外开放、发展地缘经济的新契机。长春正在其中,构建自己在东亚经济版图中的新位置,以1公里为半径,“圆心”长春的辐射范围可覆盖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蒙古,以及太平洋沿线的主要城市。

为了触达这些城市的经济脉搏,长春正在努力:

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定位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引领区、中韩全方位宽领域合作的先行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新引擎,已经进入“国家战略”。

▲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区位图

长春国际港,依托长春铁路综合货场建设,是长春新区打造“一带一路”北线多式联运的重要枢纽节点,可衔接哈大、长图和长白三条铁路干线。长春国际港将助力老工业基地吉林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把更多“中国制造”带到欧洲、运向世界。其中,长满欧专列以长春为起点,经满洲里口岸出境,途经俄罗斯西伯利亚、白俄罗斯布列斯特、波兰华沙,终点到德国施瓦茨海德,全程约公里,单程运行14天左右,“长满欧”专列有着:转关次数最少、营运里程最短,成本优势最明显。

▲长春国际港效果图

▲“长满欧”专列

高铁3小时经济圈,在时间与速度的轨道上,高速带来了更多资源与更大效率。在各地政府的经济版图上,围绕高铁所形成的交通效益,早已定位为新经济增长点的“N小时经济圈”。例如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武汉“4小时经济圈”、沪宁杭“1小时经济圈”、成渝“1小时经济圈”、长沙“1小时经济圈”……“经济圈”所成之处,尽现经济繁华。长春地处东北中心,可以实现高铁3小时覆盖东北主要城市,1小时覆盖东北省会城市的高铁经济圈。

▲高铁3小时经济圈

辽阔黑土,不只是肥沃,更承载着绵绵不绝的生机与希望……冰雪覆盖,不只有寒冷,更饱含着四季如春的美好与诗意……地理中心,不只曾荣光,更跳动着逐梦时代的脉搏与热血……长春,万象皆春!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END-

接下来

长春号将重磅推出《这里是长春》(中)带您继续领略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迫不及待的你

动动手指赶快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