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_p2/

浙江24小时客户端-钱江晚报记者张瑾华

他们两位,对俄罗斯这块土地是有感情的。

陈丹燕说,俄罗斯给人一种非常深重的抒情的感受,像爱情一样。不管我们爱不爱政治,我们都爱这个地方。如果我心里有抒情的种子,有一半是俄罗斯带来的。

两人年一起去的当时的“独联体”,时隔20多年,又一起去了当年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年和年跨度20多年的前苏联旧版图旅行日记在同一本《去北地,再去北地》中会合,可以视为一次圆满的俄罗斯“文化之旅”,又不仅仅是“文化之旅”。这也是被称为文坛“神雕侠侣”、都是华师大中文系毕业的这对夫妇的第一部合作之书。

90年代在今天我们看来,是个非常遥远的时代了。当年的苏联地图已经不复存在了,时隔20多年,他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这个国家遗留的气息。时光流转,地理版图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曾经在同一个版图上的森林土地河流,它们今天依然存在,还有就是大量的建筑,公共场合的雕塑,一些历史遗物,多少还有当年苏联时期留下的痕迹。这些也给两位旅者带去很多新的感受和新的想法。

最开始,他们强烈的动因都是想要去看俄罗斯,想看书本里反复被俄罗斯作家描写和试图解释的那个俄罗斯的大地,也想在俄罗斯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看列宾和列维坦的油画里的俄罗斯大地,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也想看看转型期俄罗斯的社会现实,人的生存和所思所想。

“年夏天,我去了一个很长的旅行,我父亲年代的时候是中国轮船公司的总经理,我一直想去看看波兰是什么样子,我从波兰到德国法国葡萄牙等等地方,那时候只能打电话,陈保平电话里说,你知道吗,苏联解体了,独联体也要解体了,你从华沙来莫斯科,我们在莫斯科会合。俄罗斯我也很想去,莫斯科圣彼得堡我也想去的。我没有邀请信,幸亏有人帮忙做好了签证,我就从华沙坐了火车去了莫斯科。”

陈保平则是从北京出发的,七天六夜的火车。“我从北京买的火车票,从北京到满洲里到莫斯科,车厢里大多数是贩卖皮夹克等物资到商品非常匮乏的俄罗斯去的中国个体户,人称“国际倒爷”。

“我记得陈保平说,几月几号几点在莫斯科的月台上见面。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像《安娜-卡列尼娜》里说的一样的,月台上见面。到俄罗斯居然下雪了,刹那就零下几度。”陈丹燕将他们这趟俄罗斯之行的开始,说得非常浪漫。

于是他们看到了年的俄罗斯。陈丹燕印象中,寒冷,没东西吃,她难忘一位老太太托着两个西红柿在寒风中,又看到地铁站卖唱的人,应该也是后苏联时代最早玩流行音乐的人,她当时的感受是很佩服这些社会巨变中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强大的忍耐力。她思考的是,人可以过正常的生活,是否是一种最低的要求。

当时俄罗斯经济比较糟糕,老百姓的生活比中国人要艰苦很多,一个鲜明的例子是所有食物的包装都是马粪纸,连盒子都没有。给两人深深震憾的是,他们去莫斯科大剧院看芭蕾舞,所有普通观众因为下雪,路上都是穿靴子的,但都会带上一套正装,到剧院大堂后,将靴子换成高跟鞋,他们进场时非常安静。这样贫困下,普通老百姓还是非常有教养。他们为此肃然起敬。

他们也接触了一些俄罗斯知识分子,看到俄罗斯知识分子一直在思考祖国的命运,对祖国非常热爱,祖国意思是非常强的。和他们交流时,有俄罗斯作家觉得中国人都在想物质,他们觉得俄罗斯人更重精神,在“面包与脑袋”之间会选择脑袋。“俄罗斯作家”对中国的“偏见”,也给了他们一些激荡和思考。

他们写日记的时候讲好了,各写各的,不交流。

说到“旅行的意义”,这几天正热烈地在上海进行国际化的主题讨论,很多人都说,现在没有什么远方了,电视和网络把所有的远方都变成了现在,陈丹燕说我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但是我有不同的感受,你在Internet上看到的和你在电视里看到的大地,山川,包括人物和你亲眼目睹,亲手触碰,去感受的真实的大地是非常不同的。这个我觉得一直是对我来讲非常重要的,你必须融进那个环境里去。

“如果我们说它是文化之旅,好像也不是很完整的,其实旅行就是通感的,吃到什么闻到什么,摸到什么,能够想到什么,这些其实整个是生活给你的感受,如果里面没了文化的引领,那对生活的感受会比较肤浅。文化其实是俄罗斯这个民族提供给我们的心灵深度,但这个深度其实是从生活当中来的,我们有一个还原回去的过程,所以旅行我觉得就是这个样子,很难讲这是一个纯粹的文化旅行。”陈丹燕就“文化之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他们,又有了新的愿望。“我们并不很清楚现在俄罗斯是什么样子,想再去一次圣彼得堡。从年的圣彼得堡,去看看现在的变化,也许是更现实的。”

25年过去了。“年我们去旅行时,孩子还不会写字。当年我们去波罗的海旅行时,我们的孩子已经29岁了,她那几天会被求婚。”

陈丹燕感叹地说,“我看到了一刹那时间的奔腾。”

《北地,再去北地》内页。

这几天的上海书展,这对传奇的夫妇也参加了好几场跟新书有关的活动。陈丹燕夫妇抽空接受了钱江晚报记者的采访,并回答了本报记者给他们的同题问答——

钱江晚报:我发现同一趟旅程,男陈老师写的日记里有更多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女陈老师写的日记有更多的生活细节,还有人性,这种差异挺有趣的,你们是如何看待两人感兴趣的不一样之处的?

陈保平:所有人都是不同的,当然如果你的成长环境不同,阅读背景不同,从事职业不同,感受会更不一样。我和陈丹燕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做媒体,我对社会的进程和现实,对这个社会的转型的过程可能会比较多的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