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天天赛白努ID:saibainu4u/saibainu

创办网站并不难,难的是聚集所有热爱呼伦贝尔的人。您的一次转发,会让世界更了解呼伦贝尔!

群:

海拉尔

——谨以此文献给年海拉尔建城周年

李强

(一)

基于战略

一位将军的上书

诞生了一座城市

公元1732年清朝政府镇守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带的一位将军向大清皇帝呈上了一道奏折,两年后,即公元1734年,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心腹地海拉尔河南岸伊敏河下游一带诞生了一座城市。这位将军就是大清齐齐哈尔协领、副都统、黑龙江将军珠尔海,这位皇帝就是大清雍正皇帝,而这座城市便是今天的海拉尔。

自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基本划定中俄国界,俄国仍觊觎中国领土,清政府虽然早有在呼伦贝尔地区扎罗木台(即今天距离海拉尔城区60多公里的扎罗木得一带)拟建城池加强防范的准备,但40余年一直悬而未决,筑城选址也未定。终于在43年后,随着珠尔海将军上书,使得筑城梦想成为现实。他提出,扎罗木台霜降太早,且雾大,不易戍守,暂作游牧试耕场所为易,奏请在水草丰茂、土地膏腴、有利开垦、便于筑城的海拉尔河南畔与伊敏河西岸的两河交汇一带筑城。这的确是一个很高明的设想,海拉尔位于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原东部边缘的接合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48〃—120°35′36〃;北纬49°5′44〃—19°27′15〃之间。海拔610—760米。市区西、北、东三面地形凸起,而市区凹下,伊敏河从南向北(略向西南东北倾斜)贯通市区汇入市区北部的海拉尔河。市区周围凸起之地,比高约60—70米,坡度为10°—15°为丘陵地貌,海拉尔人通称丘陵为山。北山、东山、西山和敖包山就是这样的山,山顶部均很平坦。即所谓的“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高原景色。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海拉尔城区“三山环抱,二水中流”的特点。北山与敖包山、东山和西山再加上南面的一马平川正好把海拉尔围成一个“簸箕”形状,或“U”形状,形成海拉尔盆地。海拉尔区境内有两条河流。在这里东西走向的海拉尔河与来自南部的伊敏河交汇,海拉尔盆地就是这两条河冲刷而成的。特别是伊敏河下游形成了海拉尔盆地的中心,也就是“簸箕”的中心。

珠尔海将军的上书得到了雍正大帝的御批“同意”,筑城重任也无可替代地落到了珠尔海将军的肩上。在珠尔海将军的努力下从山西招来“聚长城”“隆大号”“广太号”“晋兴号”“鼎升号”“大利号”“天聚号”和“弘盛号”等行商八大家,时称蒙旗会集场。形成了以正阳街为核心的城市雏形。为了保卫呼伦贝尔,珠尔海将军还把布特哈地区的索伦兵丁1636人、达斡尔兵丁730人、巴尔虎兵丁275人和鄂伦春兵丁359人等3000人移驻大兴安岭北以海拉尔为核心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编为八旗五十佐领,分两翼以总管一员统辖。应该说珠尔海将军就是海拉尔这座城市的创始人。海拉尔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历史把海拉尔定在伊敏河与海拉尔河丁字形交叉点上。

(二)

因两泓湖水而得名

因一派河水而易名

因大草原而闻名

在海拉尔的西部约150多公里处与西南约150多公里处有两泓闻名遐迩的湖泊——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在历史上,呼伦湖流传于世很久,它就是先秦名著《山海经·夸父逐日》中传说的那个大泽。古时候的大泽水之浩瀚是令人惊叹的。传说夸父与太阳赛跑进入日宫,被炎炎烈日烤得口渴难耐,饮干了渭河之水,但仍不足以解渴,于是他拄着拐杖腾云驾雾般地向北边跑去,欲豪饮大泽之水,可是他还没有跑到,就渴死在路上了。拐杖也随之从空中抛落到地上化为一片邓林。如果说大泽就是呼伦湖,那么我想邓林一定就是大兴安岭。贝尔湖则是中蒙两国之间界湖,也是著名的湖泊,古时称为“捕鱼海子”。海拉尔最初的名称为“呼伦贝尔城”。因为海拉尔地处著名的呼伦湖与贝尔湖之间,因而得此名。后来人们又简称为“呼伦城”。最初的城市中心局限在伊敏河畔西岸的正阳街一带。从建筑风格来看具有北方近代建筑特点。城周长两公里,以商户市房为墙,缺口间筑有丈高土障。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创建了南北门,起砖楼于其上,街心建中门一座,东西二门初用木栅,1877年(光绪三年)改修土门,并去掉街心中门。城内南北两条街、东西一条街,城外四条街,西门外南北街最长,南通孔道,北接站界新街。二十世纪初中东铁路建成后,迅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区的中心也超出了正阳街,形成了南部伊敏河畔的正阳街与北部海拉尔河南岸与伊敏河交汇处的火车站两大中心。北部的铁路向南迅速发展,南部的正阳街也迅速向北发展,终于在今天的俄罗斯商城与河西集贸市场一带交汇,连成一片,形成东西交界街,这便是交界街的由来。铁路受海拉尔河的影响较大,越过大兴安岭绵延百公里的铁道线几乎是沿着蜿蜒百公里的海拉尔河相伴进入海拉尔的,因此车站的名字也就以这条河命名了。可以说没有铁路的发展就不会有海拉尔这座城市的名称。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始称海拉尔站为“海浪站”。“海浪”二字是当时俄国人将俄文的“海拉尔”翻译成中文时音译演变而来的,而今111年过去了,当年的欧式典雅的二层候车楼,仍矗立在海拉尔车站的月台上,成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当我们来到这座候车楼前仍能看到当年镌刻的清晰的两个大字——“海浪”,同时还有对应的俄文,这是最早使用海拉尔名字的记录。

“海拉尔”得名于海拉尔河,系蒙古语。海拉尔河在《辽史》中写作“海勒(剌)水”,《蒙古秘史》中称为“合泐里河”,《元史》中称为“海剌儿河”,《黑龙江外记》中称“海兰儿河”与“凯剌河”,《盛京通志》中称“开剌河”。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考证后认为:“海拉尔,蒙古语,它的意思是流下来的水。”有的学者认为“意为融化的水”,近些年来也有些本地的历史学者认为“野韭菜”之意。还有的学者认为“意为榆木、榆林,古时海拉尔地区又称为榆木川,因此,以地名命河名,这也是北方民族地理命名习惯”。我倒认为“流下来的水”要更贴切,更深刻,更具有象征意义,具有升华的美感有着诗般的意境。“水是生命的乳浆,是文明的摇篮。”海拉尔从建城起就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因此也就注定了海拉尔必定赋予水的寓意。

铁路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可以想象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在一个边疆小城铁路交通是何等的重要啊,绝大多数的移民都是乘火车来到海拉尔的,他们在这里的第一感观物就是“海浪站”。事实上“海拉尔”与“呼伦贝尔城”这两个名字曾一度混用了很长时间,人们把铁路称为“海拉尔”,把正阳街省略“呼伦贝尔城”其名直呼“城里”。受铁路其名称的影响,1913年曾一度出现过所谓的“海拉尔县”。1914年6月正式易名为海拉尔。1946年海拉尔市人民政府成立。1948年1月组建呼伦贝尔盟,设海拉尔市。2002年撤呼伦贝尔盟,改设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海拉尔”这个响亮的名字,从此与呼伦贝尔大草原融为一体,成为其重要的核心部分。

从“呼伦贝尔城”到“海拉尔市”直至“海拉尔区”,海拉尔这座独具特色的草原城市,深得大兴安岭流淌下来的乳汁滋养,饱经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哺育,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怀抱中诞生,成长,壮大,历经战争洗礼,饱经苍桑,她与呼伦贝尔大草原不可分割,而呼伦贝尔大草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著名的大草原。她与那提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被誉为世界最著名的四大草原。被誉为“人生要去的六十六个地方之一”“中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等美名。翦伯赞先生称“呼伦贝尔不仅在现在是内蒙的一个最好的牧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朱德委员长在《访海拉尔》的诗中写到“三大草原两失败,我国草原依然在。”而今她“依然在”并焕发历史的青春。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烘托陪衬下,海拉尔这座有着280年历史的城池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这块碧玉核心上而名扬天下。“海拉尔”已成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符号和标签,可谓不到海拉尔就不算到过呼伦贝尔。

(三)

哈克遗址民族摇篮

军事卡伦日伪工事

展现了历史长度与宽度

海拉尔历史人文独放异彩

海拉尔建城已有280年的历史了,但海拉尔有人类文明的历史绝不只是280年。早在8000年前,海拉尔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事渔猎、畜牧等生产活动。1928年在海拉尔西山(现铁路机务段以西)的山洞内发现细石器遗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今天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村发现新石器遗址。这都有力证明了海拉尔很早就荡起了人类文明的波光。它将人类在呼伦贝尔的活动时间猛然推进到石器时代,成为呼伦贝尔人的灵魂和根系。哈克遗址是1985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从那时起,海拉尔哈克这个小小的村镇成为世人瞩目的地方。“哈克”为蒙古语,意为“低洼草原上的塔头墩”。它在海拉尔区境内,距城区26公里,这里是海拉尔著名的牧场。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文物繁盛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才应该是我们的祖先繁衍发祥之地;似乎呼伦贝尔历史很有限,文化落后,文物不多,无古可考,是一块蛮荒之地。然而就是在这到处露着荒草的野地里,每一捧土竟然都留有先民生活的痕迹。不仅如此,哈克遗址以不俗的历史高度给今人以巨大的惊叹。令人猛然惊醒,原来我们这片被认为荒蛮之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我们的脚下,我们的先人还蕴藏着、延绵着这么多意想不到的辉煌。

哈克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北方地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细石器研究”课题组,又对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化遗物2154件,其中有细石器、骨角、玉器、牙器、骨刀、骨刀梗和野猪獠牙劈开成刃等。发掘中在新石器文化层上层发现辽代遗物在新石器文化层内发现两座二次丛葬墓、一座墓葬和一处居住遗址,这是首次发掘出距今5000多年前的“地窨子”遗迹,进一步揭示出这里早期人类及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面貌是其它地区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哈克遗址包括了新石器时代先民、汉前后东胡或鲜卑、隋唐时期室韦人以及辽代契丹人的文化堆积。遗址地层保存完好,分布面积大,文化层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连续的不同时代文化遗存。它成为研究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汉代、蒙古人祖先室韦人和辽代契丹人文化的重要遗址。这为“哈克文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性的依据。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这次考古发掘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海拉尔河流域的哈克文化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同样重要,它们共同创造出了中华大地上的早期人类文明。这把哈克遗址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因而最终命名为“哈克文化”。哈克文化给了我们震撼和惊喜。令人震撼的是哈克文化距今时间竟比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还略早一些,距今达5000-8000年之久,这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论提供了珍贵的实证;令人惊喜的是哈克文化揭示出玉文化在海拉尔地区的历史比中原地区还要古老得多,是中华玉文化的源头之一;令人振奋的是以三角形凹底石镞为代表的海拉尔细石器制作达到了最高水平,其工艺之复杂,技术水平之高,都是无与伦比和空前绝后的,被誉为“登上了细石器的顶峰”。

海拉尔哈克遗址的发现确立了哈克文化,为研究远古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人类历史提供了新资料,并为北方草原文化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类型。使呼伦贝尔史前历史脉络逐渐清晰。据专家考证,哈克遗址的先民是距离海拉尔126公里处的扎赉诺尔考古发掘的距今约11000多年前的著名的扎赉诺尔人,海拉尔西山中石器遗存所反映的中石器时期人,则是他们中间的文化环节。哈克遗址像一部越8000载的天书,从上向下一层层,一页页翻开,让地层中出土的遗物告诉人们,上层是现代农耕,紧接着的下一层是清代马厩,这样自上而下还有若干层依次为元、金、辽的陶片、铁甲,室韦人的骨器,鲜卑人的弓弭,东胡人的青铜剑,最底层是哈克人的三角形凹底石镞等遗存。这让我们依稀看到先民在11000年前从扎赉诺尔走出,在中石器时代来到海拉尔西山一带进行狩猎和捕鱼等人类活动,然后又向东在8000年前来到哈克一带定下居来,从事狩猎、捕鱼和原始畜牧业等人类早期生产社会活动,最终以哈克遗址为核心蔓延在呼伦贝尔的大草原上。从嘎仙洞南迁的拓跋鲜卑应该与哈克文化有着某种历史的必然联系,南迁后没有随拓跋鲜卑主体部分迁徙而居原地的部民,在经过了300年的发展之后,到北朝时,以鲜卑的另一种译名形式——室韦见载于史。在室韦20余部中的蒙兀室韦是蒙古族的祖先。在海拉尔区境内的谢尔塔拉还发现了多处鲜卑墓、室韦墓群和近代蒙元时期的遗址,无可争议地再次证实1962年翦伯赞先生来呼伦贝尔对海拉尔等地区进行考察提出的:“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的论断。正基于此,她才达到一种与世界对话高度。

2008年,为保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发掘的考古遗址原貌,以展示哈克文化考古现场,在哈克遗址上建设了哈克遗址博物馆。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大地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哈克文化是中华文明曙光中最北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呼伦贝尔已不是蛮荒之地,在新石器时期已蕴藏了许多辉煌。哈克文化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根”和“魂”。

海拉尔河流域是辽、金、蒙古、清各个时期北方民族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摇篮,许多民族都是从这里走向中国的历史舞台的。如果说呼伦贝尔是游牧民族的摇篮,那么作为中心腹地的海拉尔,无疑是北方游牧民族开展历史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拉尔的历史就是呼伦贝尔的历史,而呼伦贝尔的历史也是海拉尔的历史。“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海拉尔地区时而纳入中原版图,时而归北方少数民族麾下,几乎每个北方游牧民族都在海拉尔留下了点点滴滴的印记,从而融汇成独一无二的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犹如陈年美酒,散发着岁月的醇香。据1997年版的《海拉尔志》记载,商朝时海拉尔地区就有肃慎和东胡先民居住,与商朝有朝贡关系;西周时期海拉尔地区有东胡先民居住,海拉尔北巴格乌拉至赫拉图之间上百座古墓群是东胡先民文化遗存;公元前700年左右(春秋中叶)以无终为首的山戎东胡部落联盟逐渐形成,海拉尔地区属于东胡势力范围;战国时期东胡势力更大;秦时海拉尔地区为匈奴左贤王庭辖地;汉时朝廷设置乌桓校尉监护东胡遗民,海拉尔地区属于辽东郡西平安地管辖;三国时期海拉尔地区属于鲜卑人势力范围,受魏政权监护;唐初突厥人兴起,海拉尔地区属于突厥人势力范围唐贞观以后室韦人控制着海拉尔地区,突厥、室韦和契丹诸部均属唐朝节度使统辖;辽时海拉尔地区属于辽郡西平安地上京道乌古敌烈统军司统辖;金时公元1124年乌古、敌烈部降金,金拥有了海拉尔地区,金设乌古敌烈招讨司,金泰和四年海拉尔属于岭北中书行省和林路管辖;元朝建立后,于1214年(即成吉思汗九年)实行分封,他的胞弟元朝杰出的军事统帅拙赤·哈撒尔就在额尔古纳河和海拉尔流河流域,海拉尔在其范围内,公元1324年(即元泰定元年)元朝廷令诸王铁木儿出镇阔连海子(即呼伦湖东部地区),将海拉尔地区纳入管辖范围;明朝时海拉尔地区隶属奴尔干都司斡难河卫,海拉尔地区归属于明朝廷辖,明永乐六年设斡难河卫海剌尔千户所;清朝建立之初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诸部先后归附于清朝廷,清拥有呼伦贝尔全境。

从公元前700年左右(春秋中叶)以无终为首的山戎时期至大清1734年建立呼伦贝尔城,历史越过了2400多年的历程。海拉尔一直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休养生息成长壮大的基地。这里曾经养育了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多个民族。正是这个缘故使得以海拉尔为核心的呼伦贝尔不仅是养育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清代以来基于战略、特殊地形和位置的考虑,海拉尔成为巩固国防的军事卡伦和军事要塞。秦汉时期有东胡匈奴之争,东汉时有东汉与匈奴之争,宋金时有辽与金之争,蒙元时期有蒙古与金之争等等,还有清朝政府多次粉碎俄国非法入侵我国的几次战役以及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苏日的诺门罕战争等等,虽然有些征战没有直接发生在海拉尔,但海拉尔却一直处在最核心的焦点上,如诺门罕战争主战场虽在新巴尔虎左旗一带的大草原上,但海拉尔却是最前方指挥部。这些战争都曾改变了历史轨迹,推进过历史进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呼伦贝尔的历史上没有哪个民族像蒙古族那样对其影响更深刻的了。特别是海拉尔更是如此。成吉思汗的家族从呼伦贝尔走出,他出生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即今天蒙古国的肯特山,又率领蒙古大军回归到呼伦贝尔,打了几个大的战役,统一了呼伦贝尔,奠定基业,从而走向了世界,也震惊了世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拉尔被卷入了日本侵华的漩涡,使海拉尔留下最为深刻的战争烙印。1933年被称为“战争幽灵”的日本军国主义东京参谋部作战课长铃木率道从珲春出发,沿着中苏边境带着侵略的目光一路考察,行程数千里。当他来到海拉尔时,对海拉尔地理条件倍加赞赏,认为这是一处难得的内陆防御的军事咽喉要地。海拉尔三面环山东山、西山、北山和敖包山,站在周围的各山上俯视市区一目了然,都是展望良好的制高点。特别是敖包山与北山隔河相望形成犄角之势,是海拉尔的绝对制高点。站在其上,俯瞰市区,一览无遗,环视无阻;放眼城外,一望无际,周视无阻,海拉尔河绕城而过有如天堑。以海拉尔为轴心,西进,有铁路与苏联接壤的满洲里相通;北上,中苏边境的通道黑山头;南下,中蒙边境的阿木古郎,均有公路可达;东退,可退居东北三省、朝鲜直至日本老巢。满洲里、黑山头和阿木古郎相距海拉尔均为150公里左右。所有这些使海拉尔无可争辩地成为面向西北和西南方向扼守中苏、中蒙边境通道的一道天然屏障和进入中国东北的门户,成为攻守兼备不可多得的要塞。单从军事战略角度看,铃木率道与珠尔海将军对海拉尔战略地位的观点如出一辙,但性质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日军在我国东北建有15处日伪工事,有14处在中苏边境线上,只有海拉尔一处不在边境线上,而是在距边境线150公里处的缘由了。在铃木率道积极运作下,日本军国主义的589号阴谋计划“海拉尔军事要塞”在海拉尔开始实施。这是日本军队的一个秘密工事,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苦心经营了这批工事,其目的在于进可进攻苏联,退可利用要塞进行抗击防御,迟滞苏联进攻,消耗其有生力量,最后扼守长春至图门以南、长春至大连以东的山岳地带,以朝鲜为战略后方。日伪工事把海拉尔的地理条件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海拉尔四周高地最充分的得到利用,它分为北山阵地、南松山(西山)阵地、东南山阵地和东山阵地等5个抵抗枢纽阵地,还有3个辅助阵地。截至目前已探明的占地面积为20多平方公里,其中北山地下工事总面积10000多平方米,通道长约4000多米。

海拉尔要塞的真实面目,至今仍未全部探明。因为它太大,太深了。罗瑞卿、陈锡联等我军高级将领曾亲临视察,感慨万千。军方专业人土评价说,海拉尔要塞地下工事之完备、建筑之复杂、规模之庞大、施工质量之高,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一流的军事工程,称得上是一个“步兵、炮兵、工兵、防化兵、装甲兵等合成兵种永久性的防御要塞”。

走在这阴暗的千米隧洞里,犹如跌入历史的死角。冰凉的洞窟,使人触摸到了战争、阴谋和死亡,还闻到了血腥和狼子呼吸的气息。洞内每一个房间门口上方,都写着规整的汉字,其实是日语。这些汉字简约、清晰,充溢着古意。写着“栖”字的,是士兵宿舍;写着“诊”字的,是医务所;有“患”字的,是病房;有“信”字的,是通讯站;“炊”字下面,是食堂;“将”字所标,是将校休息室……站在这些汉字下面,似乎使人感触到一支日本军团那强悍而野蛮,好战而阴险,野心勃勃而又充满心机的个性。这里暗道无数,机关相连,四通八达;这里屯兵居将,灭火退水,可攻可守;这里设施齐全,储备充足,久居无虞……

海拉尔要塞和所有日军秘密工事一样,都是在枪口威逼下,中国老百姓用生命去筑就的。仅此一地,日军就征集了数万名中国劳工。工程从1934年开始延续了4年,中国人的死亡也延续了4年。每天,都有累死、病死和被打死的劳工,被日军装上汽车,运到海拉尔河北岸的沙地里掩埋,地下工事一天天延伸,沙地尸骨便一天天堆积。工程结束时,日军为了保密,竟将活着的劳工集中起来杀害。在海拉尔河北岸、敖包山间,是一片西北高、东南低、呈锅底形的巨大洼地。在这里人们发现了“万人坑”,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多人看到过沙坑中的层层白骨。这里有的数具尸体的肩胛骨,被粗铁丝穿在一起,还有的尸骨,口形大张,这明明是活埋前,我们的同胞在挣扎,在怒吼……日军何其凶残,我同胞的生命,在其眼中,又何其低贱在异族枪口下,他们如蚁,如草,顷刻间,数万生灵化为白骨之山!在中国劳工中,只有一个名叫张玉甫的男子冒死逃出,其余数万青壮年,都活活被日军残害。我小的时候家住东新街靠近河坝的大院与张玉甫老人住得很近,经常与他的两个儿子在一起玩耍,曾听过他的讲诉。而今张玉甫老人已过世多年,漫漫黄沙也已经随着岁月,将这个昔日“坑”几近淹没。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惨剧。唯一引人注目的是洼地上寸草不生,仿佛在向苍天控诉。

日本侵华时期修筑海拉尔地下工事所发生的暴行,完全可以与“南京大屠杀”“大同万人坑”这些震惊中外的惨案相提并论。但是,它却鲜为人知。因为这座费时多年、用中国劳工的血肉之躯筑成的地下要塞,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它的规模、设施,它所投入的总劳力以及施工情况被严密封锁着。查遍日伪档案找不到任何记载;理所应有的图纸资料杳无踪迹;当时驻军的生还者一直缄口不言。直到今天,依然无法得到翔实的材料来弄清它的全部真象。据当时的知情者透露,海拉尔是没有杨树的,凡是有杨树的地方下面就有日伪工事。的确,在海拉尔发现的北山、敖包山、东山和西山等几处工事都生有杨树林。据说这是当时日本人从日本带来的小叶杨,永远长不太大,但生存繁衍力极强。围绕海拉尔地下工事流行着种种传说,主要有两种传说,第一种说法认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四座重镇——海拉尔、满洲里、扎兰屯和牙克石,日本关东军都修筑了庞大的地下工事,而以海拉尔为中心。海拉尔、满洲里之间有地下工事相通,直达中苏边境;海拉尔、牙克石、博克图、扎兰屯一线的地下亦有暗道相连,绵延数百里,直到兴安岭脚下。第二种说法则认为海拉尔、博克图、扎兰屯等地的地下工事仍未被全部发现,弹药库、兵器库、粮库以及汽车、坦克等战略物资仍在地下埋藏着……

然而再坚固、再完备的日伪工事也没有挡住日本侵略者最终覆灭的下场。这个被苏联战地记者称为“地下城市”的日伪工事,被日本军国主义吹嘘为“攻不破的钢铁要塞”,不到10天,便被苏联红军攻破,3000多名日军成为“死亡工程”的陪葬品,3827名日军投降。

今天如果像观赏长城等名胜古迹那样怀着赞叹甚至怀有敬畏之情去参观日伪工事,那就大错特错了,那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了。它充其量只能代表白色,它绝不能代表红色,更不能代表我们荣耀,它只能代表民族的耻辱,代表我们贫弱和落后,它是悲剧纪念碑。

中国人民希望永远不再有战争,希望永久的和平,就像希望永远不再有这样冰冷阴森的战争地狱一样。可战争的阴影似乎在那个岛国总是阴魂不散,军国主义总是死灰复燃,总有人仍然无视历史事实,颠倒黑白篡改历史,为侵华战争辩解,为侵略者招魂扬幡。日伪工事最好的铁证!日本军国主义对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历史悲剧,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也是人性的泯灭。我们今天重温这一历史,就是要唤起人们久远不堪回首的记忆,以历史倡导文明;就是让后人不忘国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下这历史的一幕,记取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就是要和平发展,富国强兵,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让世界永葆和平。我想这应该就是它存在的价值所在吧。令人欣慰的是在遗址上建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这是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主题,讴歌中、俄、蒙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捍卫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国内唯一的多国参与的纪念园。

(四)

海拉尔河伊敏河

樟子松天然牧场

凸显了原始自然的天性

草原明珠风景独好

现如今在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游览,最吸引人的往往不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是充满历史感的古建筑和遗迹。而比古建筑和遗迹更吸引人的是未被破坏的原始自然风光。因为我们的世界中,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古建筑、遗迹和原始自然风光,常常有让我们仰望的厚重和味道,这种古建筑、遗迹和原始自然风光已经超越了地区和国界,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伊甸园。著名作家张爱玲说:一座城市里,总有让你留下的充足理由。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格调和文化脾性。爱一座城市,源于对城市里很多元素的依赖。当一处景致,一片水域,一方人,一份情,一种方言,拨动了心弦的时候,这就是缘。每座城,总有她独特的韵味和特质。让人迷恋,让心为之翩跹。海拉尔河、伊敏河、樟子松和牧场正是这原始纯然韵味和特质所在。

海拉尔这座城市虽然得名于海拉尔河,然而海拉尔河却不流经海拉尔市区,而是从海拉尔城区山后的北部避城而过,自东向西悄悄地流淌着。她发源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吉勒老奇山西坡,沿着大兴安岭西坡向西部的草原流淌下来,她的上源是大雁河,当流至乌尔旗汉镇附近大雁河与库都尔河汇合后始称海拉尔河,而后在牙克石市附近与免渡河汇合,进入海拉尔区又接纳伊敏河,至乌固诺尔再纳入莫尔格勒河,在草原上流至新巴尔虎左旗的阿巴盖图附近,突然调头向北汇入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纳入了众多的支流,状似扇形。从乌尔旗汉到阿巴盖图,海拉尔河全长350公里。海拉尔区恰处在中游段上。海拉尔河周围林木繁茂,水源涵养好。自牙克石市以下,海拉尔河横贯呼伦贝尔大草原,河谷开阔,地形起伏河道迂回,水流湍急,河水清澈,水量充沛,灌溉了美丽的大草原,流域面积达5.45万平方公里。至海拉尔一段河面宽达150米。最高流速达到每秒1800立方米。海拉尔河两岸森林、草原、煤炭等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具有发展林牧农业及木材、能源工业的巨大潜源力。

海拉尔河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上最大的一条河流,是额尔古纳河的主要源头之一。在呼伦贝尔,人们都把额尔古纳河称之为母亲河,其实准确地说,海拉尔河才应该是真正的母亲河。这里孕育了哈克文化文明,海拉尔河连接哈克遗址和扎赉诺尔遗址两大人类文明遗址,孕育了哈克文化文明,不仅如此,在呼伦贝尔发现的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遗址,都在她的轴线上,如海拉尔西山遗址、谢尔塔拉遗址和扎赉诺尔蘑菇山遗址等等,她贯穿了呼伦贝尔的人类文明,是名符其实的呼伦贝尔的母亲河,与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海拉尔河所孕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第一道曙光”。这里曾经养育了多个古代游牧民族成吉思汗的蒙古各部都曾经在这里生活,当时这里是他的老营。

每次乘飞机进入海拉尔时,都要在哈克处的海拉尔河上空转弯盘旋,这时在空中鸟瞰海拉尔河会见到极其壮观的场景,海拉尔河像伏在广阔草原上的一条银色发亮的巨龙左右游移,自东向西从城市北端的山后掠过。当站在城外的敖包山顶举目四望,妩媚的海拉尔山水、市容和市貌尽收眼底,清丽的伊敏河像一条绿丝带,蜿蜒曲折,贯城中而北流,壮丽的海拉尔河,这条银色发亮的巨龙扭动着蛮腰掠过城北游移而西去,扮演着护城河的角色,呵护着城池,美丽的草原城市海拉尔充满了诗情画意,夹杂着草香的微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而当站在北山眺望海拉尔河时就会惊讶地发现北山坝后湿地,简直就是额尔古纳湿地(根河湿地)的翻版。海拉尔河与根河等河流都是从大兴安岭西坡斜刺杀出来的几条河流,它们的河道几乎与海拉尔河河道平行,并都是向西流入额尔古纳河的。根河流经额尔古纳所形成的“著名亚洲第一森林湿地”与向南平移了120公里的海拉尔河流经北山坝后所形成的湿地如出一辙,相似之处惊人。由哈克到北山坝后这段湿地其实比额尔古纳湿地还要壮观还要气势磅礴。由于海拉尔河一带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处处留下了人类印记,在这里可见到修的桥、筑的坝、开的路……但再往东一点的哈克一带仍然能见到海拉尔河营造的万顷湿地的秀美景色。在这里海拉尔河水网交错,天然的密密麻麻的红柳芦苇飘摇浮摆,在壮美绝伦的河套上蔓延丛生,成群的水鸟嬉戏,一丛丛浓密的塔头墩子伫于碧水,汇成一片旖旎的湿地风光,就像大自然以草原为纸,以海拉尔河水流为墨,信手绘成的一幅幅色彩氤氲的生态水墨画,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这是海拉尔河昔日自然风光壮丽辉煌的影子。

与海拉尔河不同的是伊敏河自南向北从海拉尔城区的中央穿城而过。在海拉尔其实真正牵动海拉尔人情怀的是流经城区中央的伊敏河,她比海拉尔河对城市的影响更大,她塑造了海拉尔这座城市的个性。海拉尔选择了伊敏河是海拉尔的幸运,因为千百年来伊敏河冲刷出了海拉尔盆地,为海拉尔的开垦造就了肥沃的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为城市的景色扮靓了迷人风采。对于一个人而言,水就是生命,而一座城市有了水,便充满了灵性。海拉尔是一个很奇特的城市,有人称她为:“三山环抱,二水中流”。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三山环抱,一水中流,一水护城”,因为只有伊敏河从城中穿过,而海拉尔河是与北部的山脉平行流经郊外的,两河形成“T”字形。如果说“U”形的海拉尔是座城堡,“三山”是它的城墙,那么“北墙”外的海拉尔河是一条护城河。伊敏河在城中穿过,她从城市中央把城区分成东西对称的两个单元——河西与河东。海拉尔城市的雏形就是围绕着伊敏河而塑造的,伊敏河是城市的中心线,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海拉尔城区街道的方位也是深受伊敏河道走向影响的,由于伊敏河道并非正南正北流向,而是向西南东北有偏角,所以导致海拉尔的街道走向也都有偏角,所谓的“正阳街不正,北斜街不斜”就是这个缘故。在海拉尔,你无论走到哪条大街小巷,几乎都是围绕着伊敏河这个轴心穿梭。

正像泰晤士河流经伦敦、塞纳河穿过巴黎使伦敦、巴黎成为世界著名城市一样,伊敏河也造就了海拉尔不寻常的景色,使海拉尔注定成为不俗的城市。伊敏河赋予海拉尔灵魂与风韵,使城市为之灵动起来。坐落在山谷间,以西山樟子松为幕,在袅袅炊烟和草原的环绕中,错落有致的楼群沿着蜿蜒的伊敏河排开,从伊敏河畔到成吉思汗广场从西山樟子松林到伊敏河畔,总有一种好像让人真的来到了童话幻想中的那个世界的感觉。在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她可以让匆忙的人慢下脚步,可以让人在这里平静地品味物质以外的真谛。这里是梦想中的仙境,是最后一片静土。但这些都不能表达她的内涵,这就是草原之都海拉尔。日夜流淌着的伊敏河如柔情的母亲,千回百转九望城垣,久久不肯舍去。伊敏河河面宽阔,河道弯曲,水势迂缓,自然畅通,物换星移,沧海桑田,随着岁月的流逝,一直向北,浇灌着绿色的草原,滋润着两岸人的心田,收获着由衷的喜悦。春日,冰雪消融,伊敏河畔,花草烂漫,芳草萋萋,整个城市在驿动的青春中构成一幅万簌俱唱,繁花盈野的景象;夏日,伊敏河汩汩滔滔,水波微澜,清新气爽,气候宜人,霞光肆无忌惮地在河面上挥洒泼墨,满目都是绮丽的炫彩,整个城市在大草原的万般宠爱下,成为人们融入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性情、愉悦心情的岛屿和驿站;秋日,柳红松绿,层林尽染,河水冷艳,天鹅大雁在伊敏河上空徘徊,整个城市让人流连;冬日,海拉尔更是分外妖娆,别有一番景致,伊敏河两岸炊烟缭绕,丹霞映白雪,残阳与白练成为海拉尔的一大景观,郊外的牧场褪去了一身绿色,冬姑娘将辽阔的牧场装扮得气势磅礴,风景壮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岭纵横,雪谷静幽,雪厚林密,飞雪轻舞,玉树银花,琼枝玉叶,冰清玉洁,而在城区远远望去伊敏河两岸在辽阔雪原背景下,樟子松和其他树木浓淡不一,厚雪覆盖的楼体错落有致,冰雕与雪塑在皑皑白雪装点下粉墨登场,城市整体画面美轮美奂。

伊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蘑菇山北麓,自南向北流,纵贯鄂温克族自治旗,当她穿过海拉尔城区,流到北山脚下时,绕过山根就不见了,她在这里出城结束了她的使命,成为海拉尔河的一部分。伊敏河长390公里,流域面积2.27万平方公里。伊敏河上游是著名的红花尔基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繁茂,是珍稀常绿树种樟子松的故乡;下游河是丘陵和草原地带。伊敏河流域处于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南部从山地向草原的过渡地带,支流多分布于右岸,自上而下较大支流有维纳川、苇子坑河、锡尼河等。据考证,“伊敏”在蒙语中是“生命”的意思,伊敏河就是生命之河!也有的观点认为“伊敏”是满语是古时候一个满族分支部落的姓氏。伊敏河是进入海拉尔的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乘飞机临近呼伦贝尔机场时,给人最惊诧震撼的是从一马平川的南部天边曲曲折折而来的伊敏河。只见上游是一片由东向西,再由西再向东游移的回环型图案,伊敏河就像一条看不到尾的银色长蛇从天边蜿蜒而来,很多人看到了还误以为是被老舍先生称为“天下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呢。其实伊敏河远比其曲折大气得多,这是很多人初到海拉尔的第一印象。

伊敏河是海拉尔季节变化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每年的10月过后,仅几日之寒,就冰冻三尺有余。凝固了的伊敏河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海拉尔进入了长达7个月的漫长冬季。海拉尔的季节是绝不能按照日历来确定春夏秋冬的,严格说海拉尔是没有夏天的,只有温暖的春天和漫长寒冷的冬天。当南国和内地早已是春暖花开时,海拉尔还仍然是冰封大地。海拉尔的春天是以伊敏河开为标志的。在人们的意识中,好像伊敏河开了,春天才真的到来了似的。的确,伊敏河开河后,再刮几天春风,便“春草暗抽,群树生花”了,所以每年春节过后,人们便盼望着开河了。人们盼望开河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患有重病的人们如果能闯过开河这道关,那么这一年里就可安然无恙。然而伊敏河是不肯轻易开的,得等到清明节后,4月中旬谷雨到来时,才能开。这似乎是大地母亲必须经过一阵剧烈地痛苦分娩,才能得到春天这温馨的婴儿似的。当开河期临近时,天气转暖,积累了一冬的雪融化了,一股脑儿地拥入河道的冰面上,河水暴涨,直至涨到堤坝的腰部以上,差一点就上

堤坝顶了。只见纵贯南北的伊敏河内,所有的岸滩都淹没在水中了,真是沟满壕平,水天一色,令人感悟到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韵味。这时只要洪峰一到,潜伏在河底的冰面便被冲碎,变成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这些冰排像一艘艘潜水艇,从水中啪啪作响地浮起,震得两岸附近住户的窗户直发颤,宛如多米诺古牌,自南向北连锁传递过来,用不了半个时辰,冰排就全部浮起来了。浮起来的冰排密密麻麻地“列队”驶过伊敏河,像要接受两岸人们的检阅似的。有时冰排一拥而上,卡到桥下,一块块冰排又像交通堵塞中的汽车,排出几里地远,十分壮观。为了尽快让冰排流走,以免冲毁桥梁和堤坝,就必须把卡在桥墩上的冰排炸开。这时的伊敏河,白天两岸人山人海,夜晚探照灯横扫,别有一番景致……伊敏河凝住动感的时尚,拥抱优雅的新季。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而今的伊敏河水虽然小了一些,但现代文明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两岸带状公园和河心中环保洁净的喷泉,又给了人们耳目一新之感。海拉尔是大自然的杰作,伊敏河、海拉尔河造就了她的秀气与灵运,我们应当庆幸在280年后的今天,仍能感受到她原始本真的气质,见到她涛声依旧的风采。

“晚风轻轻吹着温馨,

远处飘来孩子们的笑声。

灯光倒映在静静的河面,

那是伊敏河明媚的眼睛。

伊敏河母亲河,

伊敏河美丽的河。

六桥飞通南北,好像天上彩虹落人间。

迎来了黎明,

远处飘来了人们的笑声。

朝霞映红了弯弯的河面,

两岸鲜花为你送行。

……

你滋润了大地孕育了万物,

你永远流淌在我的心……”

王韶更先生的这首新作《伊敏河之歌》令人依恋陶醉。

在伊敏河西畔距离河道不足一公里处,就是海拉尔著名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生长着树龄最长达500年的樟子松。樟子松常年碧绿的针叶在黄沙、冰雪和蓝天之间华彩夺目。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凛冽的西风打破了宁静,樟子松傲然迎风挺立,她的根仍在抓紧脚下的沙土,西风越是摧肝裂胆,她越是铁骨铮铮。樟子松就是这样保护着海拉尔这座城市,抵抗着狂风对土壤的侵蚀。阻挡着沙尘暴对城市的入侵。

伊敏河畔的樟子松虽是自然造化而成的,但人文内涵也十分浓郁。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叶剑英、胡耀邦、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袖级人物和老舍、翦伯赞、叶圣陶等大师级人物都曾经光顾视察,并多有笔墨佳话。据传刘少奇主席一生酷爱松树,当年他视察大兴安岭时曾在图里河栽下了“少奇林”就是松树林。刘少奇主席来到西山见到造型奇伟形态各异的樟子松后竟然没有叫出名来,而是亲切地称之为“怪松”,朱德、董必武、叶剑英、老舍、翦伯赞和叶圣陶等都曾留下了诗篇。而今人们把这些伟人登山览树的一座最高的沙山称作“名人峰”。

樟子松为什么叫樟子松呢?有人说她的树体中有一丝樟脑的味道所以叫樟子松;也有人说她的种子一旦成熟树塔就会立刻张开,这样种子就会落到地上,待机生根发芽,所以看到她不大不小的树塔总是张着的,因此称她为樟子(张籽)松。樟子松总是那样高贵,而富于美的韵律,她天生帅气,有着高雅的贵族气质,树形健美,个个风韵奇伟,有着无法比拟的神韵,因此人称美人松。她挺拔苍劲,庄重典雅,彬彬有礼,有着刚柔相济的优雅,她凌空伸展侧枝,有如篷盖巨伞,象征吉祥,有着招牌般的英姿,因此又称迎客松。她天生喜欢与黄沙为伴,在草原的沙带上蔓延繁衍,每棵树根都盘根错节裸露在黄沙之上,像章鱼的爪,造型独特奇丽完美,沙砾中的樟子松,即使树根半露出来,仍然强有力地往下扎,汲取可贵的水源生长。可谓:“咬定‘沙山’不放松,立根本在‘黄沙’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因此人称“沙松”。她防风固沙,保持土壤,吸烟止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改善环境,是大草原上名符其实的保护神。她生在草原腹地海拉尔,在海拉尔西山上生长着4600多株樟子松,个个百年以上,个个独领风骚,个个风姿独具,个个都是典型代表,其中树龄最高者已达500年,堪称“树王”、“神树”。远望树王神树树杆虬曲,斑驳陆离,树冠硕大,绿叶纷披,俨然一幅皴笔丹青。樟子松又叫海拉尔松。她广布草原像一条青龙从大兴安岭伸向草原腹地,以海拉尔西山为龙头向南,经辉河、红花尔基至伊尔施,呈断断续续带状分布,堪称“草原龙脉”。她绝无仅有,物种珍贵,在辉河自然保护区、红花尔基景区和五泉山景区有数量可观的天然原始樟子松林,因此呼伦贝尔又称为她的基因库。她四季常青,是松科常绿乔木,她的常绿不是不落叶,而是春天新叶长成后,去年的老叶才开始脱落,所以一年四季都呈现绿意盎然的景象,被誉为“绿色皇后”。春季她青春焕发,新生的浅绿色的嫩芽和含苞花蕾般的嫩绿泛黄的松塔,与开满山坡的桃花般的山丁子、稠李子以及洁白成片的野芍药、粉红色的野玫瑰、红色的野百合和金黄色的虞美人等奏响呼伦贝尔大草原绚丽多彩的春天乐章。夏季她绿荫浓重与大草原上的绿草相互映衬;秋季披霜更翠,与霜降中的各种树木花草奏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五彩缤纷、金色浓郁的秋天乐章。冬季她身披鹤敞,深居银色世界里,与洁白的雪野交相辉映,更显郁郁蓊蓊苍翠欲滴,在百色归一中撑起一片绿荫。来到了樟子松林仿佛进入圣诞树的世界。正基于她的这些风采与品格,才把樟子松定为呼伦贝尔市树。

在草原之都海拉尔最不缺少的风景大概就是草原。呼伦贝尔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拥有2.04亿亩天然森林,占呼伦贝尔土地总面积的53.7%,森林覆盖率达49%以上;西部是与森林一脉相承的草原,滚滚绿浪涌向天际,像凝固的大海,呼伦贝尔拥有草原1.264亿亩,占呼伦贝尔土地总面积的33%。森林与草原合起来占呼伦贝尔土地总面积的82%以上。众多的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从森林里流淌出来,流到草原上或穿过草原流到大海中,或在草原上形成湖泊和湿地。海拉尔有1440平方公里,城区不到30平方公里,绝大部分都是牧场。这里有著名的哈克牧场、谢尔塔拉牧场和扎罗木得牧场。整个城市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重重包围之中,城区犹如绿色海洋中的岛屿。在呼伦贝尔许多城镇与草原没有什么过渡,几乎直接与草原连接着,令人感到豁然和新奇。如果乘飞机到呼伦贝尔,临近海拉尔时,一定记得临窗府瞰,这片大草原上蔚为壮观的网状公路和辫状水系可尽收眼底。草原上最省目的标记就是河流与公路,生活在草原上,行走在草原上,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公路,公路是大草原上的一个重要元素,草原上的公路纵横交错,向四面八方伸展延续,不仅连接城区,更将这上的每一景观都画到大草原的坐标中。因此看草原在路上而不在于要去的地方。跟着这四通八达的公路,人们通达草原;跟着这四通八达的公路,人们通览草原;跟着这四通八达的公路,人们通胜草原。而今又修建了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更拉近了草原上城区与城区、城区与景区和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距离,可谓千里草原一日还!原始而亘古的草原焕发着时代的青春。

呼伦贝尔有13个旗市区和一个计划单列市,这14个中心城镇就像14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重要的节点上,而一条条交织错落的公路像金丝玉线一样,把她们串连起来成为巨大的明珠项链。而海拉尔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明亮最硕大且处在中央的那颗。草原上城区很小,但城区与城区之间跨越却特别大,绝大多数都在数百公里以上,城区间是无际的草原,有时走上多半天都见不到一处建筑物,这时候你才能真正体味到什么叫原始自然。走在草原的路上触摸着城市的每一次脉动,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生出这样的感慨:我是有多爱这座城市!此时此刻,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只属于你的草原,她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暄闹嘈杂的声音,只有内心波涛澎湃的激情。当你结束一天在草原上的行程临近城区的时候,只见城市在草原的装扮下显得风情万种,万般娇媚,美丽的海拉尔在夕阳的映衬下,如蒙古族姑娘一样风姿秀逸,绿色的草原如她一身飘逸的长裙,渐渐淡下来的天空如黑色长发飘舞,草原绿宝石般的眸子闪烁着摄人心魄的光芒,火红色的长裙就像流动的烈焰一样,包裹着她碧玉般的身躯,整个城市就宛如一团移动的火精灵,令人充满了奇幻想法。梦想中的仙境也不过如此吧。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