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 在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1楼 举办“大隐·五角场”人文讲坛第九讲 第九讲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老师讲述《玉帛神话作为华夏基因——三星堆新出圣物解读》。 叶舒宪老师讲座现场照片 华夏文明:核心价值源自史前核心信仰 1、万年中国说 我们今天研究的玉文化还有丝绸文化,这两个视角在一起叫玉帛神话。古汉语里没有丝绸一词,而是叫“帛”,除了做衣服穿、做纺织品,帛最多的是用来写字和画画,所以叫竹简帛书。虽然写在丝绸上稍微高档一点,但也不是很稀罕。 丝绸是咱们华夏所特有的,从起源来看,它的源流过去并不好判断,如今可以判断了。现在课件展示的三星堆文物:一个人面鸟身的青铜像,一个玉钺,都是象征符号,清代皇帝龙袍下部刺绣的黑斧头也是这种斧钺,象征权力。 华夏文明跟三星堆文明之间的关联度非常高,虽然有一些是受了外来文化影响,但主体还是玉石神话和丝帛文化。《玉石里的中国》提出过一个理论命题叫“万年中国说”,并不是说一万年前就有国家,而是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农业文明,最重要的农作物——北方的小米、南方的大米,都在一万年前已经驯化,人们已经开始食用。而作为精神信仰的玉石神圣化,也出现在一万年前,所以,我们的文化中精神和物质最基本的要素都是一万年前就有了,所以叫“万年中国说”。再看三千年历史的三星堆,它的源流一下就有了坐标定位。按文化基因的比喻,基因要找祖宗,父辈、孙辈排下来,我们可以看看三星堆哪些东西资历比较老,而哪些是后来出现的。 2、玉帛为二精 中国文化在城市、甲骨文都没有出现的时候,有一个独特的信仰已经出现了,就是玉帛神话,把玉和丝绸当做是代表天和神的东西,也就是今天叫正能量的东西。那这个观念信仰是怎么来的呢?依靠的是史前出土的大量文物玉礼器组成的系统。从万年、九千年、八千年、七千年等等,排到三星堆已经是后半段,并不特别惊奇。 “玉帛为二精”的说法出现在先秦古籍《国语》一书中,据记载,是楚国一位重臣观射父(主管楚国的宗教事务),与楚王问答时提出的。中国古人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祭祀讲究“一纯二精”。“纯”指的是祭祀者的心要非常虔诚没有杂念,“二精”就是玉和帛。这就源出自史前时代的信仰和神话。 有汉语成语叫“宁为玉碎”,一听就是表达价值观的。奢侈品商店、珠宝店里黄金有价,但为什么玉价值更高?因为这是我们文明传统的核心价值,来自以玉和丝绸,也就是以玉帛为神圣的信仰传统。 3、三星堆的五类圣物 今年三星堆新公布的六个祭祀坑件文物,除了大米之外,另有五类圣物。金器、铜器可能与外来文化相关联;玉器、象牙和丝(帛)与本土传统文化相关联。年三星堆发掘时,并没有发现丝绸,也或者当时的检测技术尚不成熟。这次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经过丝蛋白检测新技术,便从中检测出了丝蛋白成分。 叶舒宪老师题字 玉帛信仰作为文化基因 1、本土文化基因万年传承 作为农耕文化两种最重要的农作物,北方的小米和南方的大米都有超过一万年的历史。而玉石神话最初的产生,以及玉礼器的出现为标志。佩戴玉并不是为了好看或者表示有钱,是因为信仰这个东西能通神。年报告,在吉林新发现的玉环距今一万年,另有一批黑龙江发掘的小南山遗址玉器群,是九千年的,再接下来是有七八千年历史的兴隆洼文化玉器群。从辽宁、吉林、内蒙古这些地区发展下来,一直发展到广东和越南,使用这些礼器的人覆盖地方越来越广,甚至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但东北的玉文化还不是最早的,最早的是在贝加尔湖和西伯利亚一带,距今已有两万年以上。所以,我们的文化基因太古老了,远远超出书本上司马迁所写的历史。今天把“万年中国说”作为理论命题,是因为找到了先于甲骨文的符号系统。 2、中国思想、中国话语之本源 按照“万年中国说”的理论,中华文化基因的时间被证明到了一万年前,随之带来的思想和观念的变革是巨大的。在这个背景中,再看楚王对话中的“精”和“神”等观念,就会发现,这精字从“米”字旁,指的就是稻谷。古人认为稻谷有灵,北方观念社稷的稷,指的就是小米之神或谷灵,它们承载着神圣的生命力量,可以不断自我再生,这就是精的本义。 看懂了“玉帛为二精”,孔子的话才可以看得懂。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要恢复西周时候国家最高的祭祀礼仪,那叫克己复礼。礼到底是什么东西?孔子的原话已经告诉了我们,“礼云礼云,玉帛云呼哉”。夏商周以前祭祀,祭的是神灵和祖先,一定要用人间最神圣的东西去献祭。中国古人的虔诚就表现在用最高价值的物质奉献给神灵。 《礼记》等古籍中说“君子如玉”“君子佩玉”,就是以玉的质量和颜色来判断人的身份等级,古人的这一套行为全是用神话信仰观念支配出来的。“玉帛为二精”作为华夏精神方面的基因元素,就是我们寻找的中国话语、中国思想的本源。 讲座现场照片 时空排序确认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年出的三星堆文物中,玉器占了约50%的数量,这一次公布的新出土文物中又发现了丝绸,证明这些礼器进坑的时候是用丝绸包裹着的。凭这一点就可以得出结论:三星堆文化不可能是任何一个外国文化输入传播而来的,因为只有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会养蚕缫丝,丝绸之路是由我国开始。三星堆既出土了玉器,又有了丝绸,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铁板钉钉的实证。 青铜、玉琮、玉璧、金箔、象牙加上大米就是六类圣物,按照它们的时空排序、年表方式,既表明它们在全世界最早出现的年代,也说明了它们在我国境内最早出现的年代。 1、六类圣物的历史:时空排序 象牙作为神圣的通神物,比其它所有的东西时间都要早,将近四万到三万年前,在德国出土。我国境内将象牙作为圣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把象牙做成雕刻载体的是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七千多年,比三星堆早一倍以上。 象牙的神圣性来自象的神圣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中国古人就认为它是一种神,象也是一种神,如湖南出土的商代象尊,身体上刻画20多种动物图像。如果要看几万年前的象,大家可以去到满洲里猛犸象公园,让孩子们体验一下人跟巨象如何在几万年前共生的。 排序第二、第三的水稻和玉器都上万年的。紧随其后的丝绸,也就是古代的帛,大概是七千到五千五百年。之所以时间这么宽泛,是因为七千年前有了关于蚕吐丝成茧的刻画图像,而新发现真正的丝诞实物则是五千五百年前,主要在今天的黄河、淮河、长江流域。 第五种是铜。我国第一件青铜器是一把青铜小刀,出土于河西走廊东部甘肃的东乡县,差不多距今五千年。而塞尔维亚的铜矿大概是在六千五百年前。冶金术似乎是一点一点传过来的,速度非常缓慢。黄金是在我国出土时间最晚的圣物,中国境内能够看到的最早一批黄金器物超不过三千六百年。即玉门火烧沟遗址四坝文化金耳环。冶金文化跟新疆以西的中亚文化和西亚文化传播有关系。而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出现于六千多年前的保加利亚,时间上几乎是我们的一倍了。 讲座现场照片 2、冶金神话 之前我们讲到了六种圣物,现在要来说一说冶金方面的文化。青铜,白银和黄金都是贵金属,要熔化铸造。那么何谓“冶金神话”?物质是在变化中达到永生不死的,我们把这叫做神话生命观。一旦人把某种金属矿石冶炼然后用铸造的方法造出新东西就是人为的变,太阳月亮是宇宙的变,人为的变就是造物,是人为代表的永恒。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女娲补天用的是玉石,但这个代表冶金的“炼”字让变化的神话观出现了。再就是道家炼金术有“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一说,将冶金神话的生命观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看起来是文学,但背后全是信仰和观念,不是夸张修辞。贾谊《鵩鸟赋》是用文学语言表达的冶金神话生命观。大家可以自己去细读和体会。 神话三星堆 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跟中原的出土文物带有非常明确的神话想象的关联性内容,尤其是一号神树,上面九个鸟。《山海经》说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有棵大树叫扶桑树,上面有十只鸟。中国人记日是按太阳来算,甲乙丙丁十干,代表十个太阳的神话。每天一轮。树上有九只鸟,另外一只鸟呢?还有一只在天上转着呢,九只阳鸟每日这样轮回接替去值班。青铜神树下面是什么?下面是龙,龙在《周易》的说法里又能下水,又可以埋伏在大地上,还可以飞龙在天,海陆空三栖。神树指向天空,神龙卧在树下,贯通三界的神话蕴意明显。 三星堆出土的内容,通过神话学的分析,大致可以看清楚来龙去脉。这一次出土的六个坑中挖出了一个玉琮。上海地区最大的玉琮是在金山出土的,现存上海博物馆。杭州湾的余杭顶级墓葬里挖出来的玉琮则有四个面,四个面上刻了八个神徽章,头上是老鹰的羽毛制成的巨型羽冠。五千年前长三角地区出现的玉琮和玉琮刻的东西表明,三星堆出现的玉琮并不稀罕。前者是五千年的,后者仅有三千年出头。中国之大,每个地方都可能有,这基本上都是传播的结果。 那么,三星堆出土地的玉器中体积大、数量多的玉璋呢?长三角史前文化传统中有没有?一件都没有。这是来自四千多年前山东地区的文物。先传播中原,再传至四川。至于金缕玉衣,汉王朝就用和田玉做了,用金丝作为线,缝制两千多件玉片为衣服。三星堆的金玉组合则是玉神话玉黄金神话的相遇与组合之原型。 神话学——中国文化之门? 湖南省博物馆展出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距今两千多年最多也最丰富的丝绸品种。墓主人是一个老太太、贵夫人,她墓里的丝绸制衣,最轻的一件只有四十几克,古代登峰造极的丝绸技术都在这个博物馆里。以前没有理解丝绸是神话,现在才能够看明白,马王堆一号汉墓棺材头挡板图像:如何突出表达玉帛二精组合的神话观,在南方楚国艺术造型中的呈现:中间是一个玉壁,是指引棺中死者灵魂升天之门,悬挂玉璧的是彩色丝绸编制的带子,古代叫组绶。两个字都从丝。下面垂着的,还是丝绸组绶。但是从棺材里升上天国谈何容易,动力在哪里?玉璧两边的两只神龙,龙代表什么?入地升天,看看两个龙的姿势就可以知道,它们负责把死者的灵魂送上天国。 如果要问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最大的不自由是什么?那就是生命的限度。人想追求自由,首先就要想象超越死亡的界限,我们的先民通过他们的穿越和幻想,实现了他们时代的科幻世界和升天永生梦境。 讲座结束后,叶舒宪老师还和现场读者进行了互动,一起继续探讨玉帛神话作为华夏基因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有一个问题请教一下,判断文明的标志,有人说是文字,有人说是文字、青铜、城市,好像现在也没有人给出古代文明的定义。 文字、青铜器、城市是国际公认的文明标准,而且三个必须同时出现,少一个就不行。夏商周三代中只认可商朝周朝,就是因为有甲骨文。你认也好,不认也好,我们的元素在这里传承,可以不叫文明,但是叫文明的文化基因。这样看,没有中断的文化线索和脉络就出来了。也有人认为我们就应该推翻外国的标准,讲我们的标准,但是人家不承认你,自信就变成了自大,要尊重一点国际标准。像中美洲那些玛雅文明或阿兹特克文明,有些没有文字勉强也算文明,因为它有金字塔。但要较真的话就是三种要素齐备。 刚刚您对一系列的器物进行的阐释和解读,能给大家再讲讲四重鉴定法吗? 研究历史文化不能靠猜想,文献说的只是其中之一方面证据。还有甲骨文、金文,口传的民间礼俗传承等。“玉帛为二精”是从古文献里来的,把丝绸和玉石放在一起,作为圣物崇拜物,几千年的脉络就活起来了,你就知道信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了。文物可以替代没有文字的时代来说话,活态传承的民间文化,可以把文献叙事和文物之间相互激活一下。 中国的古代仁人志士,一考上秀才要先当县令,上任第一天“窦娥”就来了。所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基础的训练就是判案,所以中国人的学问基础就叫考据学。我们只不过把科学发掘的考古证据,民间调研的民俗事项新证据,加在已有的文献书证里面。这是我们今天能达到认知古老文化比较先进的一种方法——四重证据法。 叶舒宪老师为读者签售 在接下来的每个月,“大隐·五角场人文讲坛”将陆续邀请胡晓明等知名嘉宾将会带来不同主题的文化讲座,请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