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笔者看到“新闻与写作”
《现代汉语词典》对“抄袭”有两个解释: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作自己的;不顾客观情况,沿用别人的经验方法等。对于“抄袭”,古人一般称为“文抄公”“文贼”。不管是照抄照搬,还是“洗稿”式抄袭,都与“偷”脱不了干系! 偷什么?把别人的智慧结晶当作自己的。心得体会、会议讲话、年终总结……对“文抄公”来说,文章一大抄、无所不能偷。如果把别人的好文章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哪怕抄十遍百遍,也不算偷,那叫学习。如果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占为己有,那与做贼无异。 怎么偷?偷有三六九等,唐代《诗式》文中把“偷”诗划分为偷语、偷意、偷势三个层级,“偷语,最为钝贼”“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作者对直接复制表示了鄙视,对抄袭观点也表示不可原谅。 从哪里偷?“文贼”惯用互联网搜索工具,这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稍微“聪明”一点的人,会从发行量小的报刊或内部资料偷,打打时间差、地域差,比较隐蔽。 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号召大家“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他说,“什么叫不偷?我曾经看到这样的事情,人家写的整本小册子,给调换上几个名词,就说是自己写的,把自己的名字安上就出版了。不是我的,拿来说是我的著作,这是不是偷?呀!有贼。我们党内也有贼,当然是个别的,很少的。这个问题历来就有的,叫做抄袭。这个事情不好,这是不诚实。” 文风是态度,文风是作风。一动笔就想着怎么偷,“假”的不仅是文,还有这个人。对文章上的“剽窃”“造假”不以为然乃至习以为常,“信”就会成为大问题。文不可信,文品很坏,人岂可信之?人品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文风不是小事,文风连着党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里的发言包括在文章中提出观点、作出论断。不出门调查,闭门搞抄袭,只要“功夫深”,或许还能凭借这样的“政绩”受褒奖、获赏识,岂不荒唐?可现实中这样的人和事,并不鲜见。这警示,若不狠刹抄袭风,任凭“Ctrl+C”“Ctrl+V”大行其道,就会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而败坏党风政风。 党员干部须谨记,为文“不偷”是为真。(张凤强高洪禧) 有感于高龄群体心向党■丁麒文张凤强 ●高龄人群阅尽人生成败得失,他们的选择体现了人生最坚定的信仰 近些年,高龄群体中有两种现象时常引起人们 提醒自己始终牢记“第一身份”“第一职责”,在传承党的宗旨、擦亮金字招牌、保持先锋底色中,汇聚前行的信念之力,砥砺奋发进取之志 闲暇翻报,一则旧闻感人心:有人以“党义”为名,多年寄钱相助家有困难的郭师傅。后来,大家通过笔迹鉴定得知,“党义”就是身边的共产党员李本枫。李本枫说,以“党义”——共产党员的名义,给郭师傅汇款,就是不想让人知道,因为这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不事张扬显修养,隐姓埋名品自高。年,邓小平两次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资助25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李瑞环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捐出稿费资助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 名义,首要的一层意思是“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 党员的名义体现的是信仰。年2月,瞿秋白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坚守气节,在被押赴刑场途中高唱《国际歌》,最后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共产党员的名义内含着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追求,蕴含信仰的力量。 党员的名义体现的是担当。军事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枚鱼钩,是长征时期一名党员留下的。这名党员奉命照料3名病号,他自制鱼钩钓鱼,为病号补充营养,而自己却嚼草根和鱼刺充饥,终因饥累倒了下去。至死不忘“党交给的任务”,这种名义有分量,沉甸甸,诠释一份担当,闪耀金子般的光芒。 党员的名义体现的是情怀。有着58年党龄的黄大发,吃尽千般苦,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开凿出万米生命渠。“党员必须吃苦在前”,把“苦”揽给自己,把“甜”送给群众,这种名义有味道,甜滋滋,传递一腔情怀,散发党性醇香。 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却成为“名义上的党员”:言行不一的“两面人”有之,明哲保身的“老好人”有之,投机钻营的“讨巧人”有之,懒散度日的“稻草人”亦有之……不能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办好事务实事,而是浑浑噩噩不作为、偷偷摸摸干坏事,这势必给党员形象抹黑,让群众利益受损。这样的人,哪里配称共产党员? 党员的名义是对党员形象的自觉维护,对党员境界的自觉传递,是党性修养和党员气质的现实呈现,朴素、具体而生动。新长征路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党员的名义作出新的响亮回答、付诸新的实际行动、打开新的发展局面。身为共产党员,都应当问问自己,从内心世界到外在修养,是不是达到了合格共产党员标准?自己身上有没有那些“名义上的党员”的缺点不足?从而提醒自己始终牢记“第一身份”“第一职责”,在传承党的宗旨、擦亮金字招牌、保持先锋底色中,汇聚前行的信念之力,砥砺奋发进取之志。 为何说共产党员的特殊性在于不搞特殊蒲玉芳 张凤强 20世纪30年代,我党采纳刘伯承同志的建议,将红军“司令”称呼改为“司令员”,寓意革命队伍中只有分工不同、职责之别,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是普通一员。年3月,开国上将许世友参加党小组会,面对“请首长指示”时,他表示“党内一律平等”。 在党内,党员之间都是一律平等的普通一员。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中办机关党委直属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时说:“参加支部生活会,我们都是平等的、普通的一员,这也是作为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平等,是党内民主的内在要求;普通,是不忘初心的党员本色。这种鲜明的政治本色决定共产党员必须坚守精神高地,强化政治担当,不能脱离群众也不能搞特殊。 斯大林在《悼列宁》里写道: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不能搞特殊,但共产党员有其特殊性。 共产党员的特殊在于不搞特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指出: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然而,现实中有些党员却搞起了特殊。有的自视位高权重,不寻求与群众打成一片,只追求高人一等;有的会上讲反腐,私下收贿赂,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有的把党龄长当作党性强,把职务高当作觉悟高,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游离于组织之外,凌驾于组织之上。刘少奇曾说,国家困难,我们不能搞特殊,就是国家昌盛了,共产党员也不能搞特殊。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信,丢失一片人心,丧失一分党性,有损党员身份,玷污党的形象,甚至侵蚀党的肌体。 共产党员的特殊在于不怕吃苦。彭德怀说,我彭德怀参加共产党,不是来搞特殊的。党给我唯一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吃苦在前,意味着坚守和奉献,责任和担当。敢于吃苦、甘于吃苦是共产党人的特殊标配,也是共产党人的特殊形象照。这种以党员的带头吃苦换取群众的生活之甜的“特殊”,弥漫着党性的味道。 共产党员的特殊在于“享受待遇”。战争年代,某连队党支部有个土规定:凡是冲锋陷阵的突击任务,优先安排给共产党员。在一次6天6夜激战后,连长分配食品:重伤员每人一个罐头,轻伤员两人一个,共产党员三人一个。所有负重伤的党员坚持要三人分一个罐头,理由是:应该享受共产党员的特殊待遇。这种身先士卒、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擦亮党员的先锋底色的“特殊”,既是共产党员的荣誉标签,也是共产党员终身践行的必修课题。此类“特殊待遇”享受得越多,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得就越强。 共产党员是平凡的,平凡在人人都是党组织中的普通一员;共产党员又是特殊的,体现在平时让人一眼看得出来,关键时刻顶得上去。也可以这样说,共产党员所追求和享受的唯一“特殊待遇”,就是群众的好口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