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 的香港籍 烈士陆朝华(一) 陈辉 编者按:9月2日,第八批 烈士遗骸从韩国回归祖国,使我联想起至今在韩国下落不明的 第38军烈士陆朝华,他是 的香港籍 烈士,也是第名 烈士。我们现在开始讲述“万岁军” 英烈陆朝华催人泪下的故事。 19万多抗美援朝的志士仁人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民族的尊严,换来了我们祖国的安宁,换来了人民的幸福。为此,30余年来,我用军事记者手中笔,留下上百万字的抗美援朝作品,为 讴歌,并为朝鲜 陵园墓地修缮献策,为韩国的 烈士回归祖国呼吁,为寻找 烈士尽力。今天,在抗美援朝71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再次向读者推出香港 的 “万岁军”烈士陆朝华英雄事迹、感人事迹,告慰千千万万 英烈,告慰的他们亲属,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 年10月2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透露,经总政治部和国家民政部核实甄别,截至年确认公布的抗美援朝烈士名,但他是第名;30个省市的抗美援朝烈士名单中没有他,而他是第31个省市特别行政区的 烈士。 年入朝时的陆朝华 他叫陆朝华,是中国人民 第38军烈士,或者叫“万岁军” 的香港籍 烈士。 先让我们看看让所有中国人泪奔的抗美援朝烈士人数: 青海:56人;海南:91人;新疆:93人;宁夏:人;天津:人;福建:人;甘肃:人;北京:人;上海:人;云南:人;内蒙:人;贵州:人;江西:人;广东:人;浙江:人;陕西:人;广西:人;山西:人;安徽:人;湖北:人;江苏:人;黑龙江:人;重庆:人;河南:人;湖南:人;河北:人;辽宁:人;吉林:人;山东:人;四川:人。这是年10月,中国抗美援朝纪念馆公布的抗美援朝烈士,共人,没有香港籍烈士;年10月29日,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和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抗美援朝烈士,也没有香港籍 烈士。很显然目前名抗美援朝烈士的人数中不包括陆朝华。 于是,寻找第名抗美援朝烈士的重任意外地落到我的肩上。 年5月13日,我收到新华社国内部崔颖一个的短信:香港籍 烈士陆朝华亲属刘青青希望帮助寻找烈士的部队和烈士的烈士的下落,希望能够提供帮助。 为什么会找到我呢?因为我曾在《党史博览》杂志和新华社《瞭望》杂志先后发表过《18万 烈士寻踪》一文;还曾通过新华社特殊渠道反映和促成了韩国 烈士遗骸回归祖国安葬。陆朝华的亲属找到新华社,显然会追踪到我这个从事过 烈士报道的新华社军事记者。 寻找陆朝华烈士的部队并没有更多的曲折,因为我对陆朝华生前所在的部队 38军非常熟悉,30年间数十次采访这支英雄的部队。很快我通过38集团军的后代祝华,找到了陆朝华烈士的生前的老战友,找到了38集团军对烈士的记载,并通过陆朝华家人了解到被遗漏的 烈士的短暂而辉煌的人生。 “万岁军”烈士:陆朝华的家庭,父亲被国民党追杀逃难香港 陆朝华是香港人,而香港当时不是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却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这里怎么可能出了个 英烈?这是作者的困惑,也是读者的疑问?为此,我们来揭开香港人陆朝华之谜。 许礼平先生在《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香港人:陆朝华往事》一文中做了解说:陆朝华的家庭十分奇特,父亲叫陈彬龢,子女本来都该姓陈,但一家人却有四个姓。 年时的少年陆朝华 陆朝华,原名陈真,江苏省苏州人,生于年农历十月十日,家中兄弟姊妹六人,排行第三,曾在上海华德中学读书。9岁时陆朝华随家人避乱抵香港,先住铜锣湾湾景楼,继迁坚尼地台。其父陈彬龢不满香港教育,特聘高姓姊妹上门教学,高姓姐妹即授普通课程,更授以政治见解。即以音乐而论,朝华兄妹在家能唱当时救亡歌曲,如《松花江上》及《义勇军进行曲》等,其所受的启蒙内容,都是爱国、进步的。 陆朝华深明大义的母亲汤其奋 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在沦陷前,母亲汤其奋带陆朝华兄妹返上海。陆朝华在德国大使馆办的华德中学寄宿。香港沦陷后,陆朝华父亲陈彬龢也回到上海。 年吴竹摄于北京 陆朝华的妹妹快90岁吴竹老人是陈家子女 的健在者,老人回忆,家中有兄弟姊妹六人。长兄文华、长姊梅(百日咳夭折),朝华单名真,排行第三,下有三个妹妹单名分别叫:兰、竹、菊。 陆朝华年农历十月十日生,排行第三,苏州人叫阿三头。吴竹旧称陆朝华为三哥。现在则称他二哥,传统排行,有男女顺排,也有男女分排;陆朝华顺排称“三哥”,如分排就是“二哥”。吴竹老人说:“我跟我二哥 ,他老带我去看电影。我二哥很高,就我矮。他走一步,我要走好几步才能跟上。二哥从小就想当英雄,是很耿直的一个人”。 陆朝华曾在上海华德中学读书。华德中学是德国大使馆办的,每班每年只招二十四个学生。抗战胜利后国府接管这所学校,变成国立同济大学附属中学。吴竹老人说,朝华在华德中学有一个同学叫严怡亨,与朝华要好,朝华离开时还向他辞行。这个同学后来去了澳大利亚,业医,还健在,也九十岁了。吴竹老人再补充说:“二哥很调皮,所以上中学就要他住校。” 左起汤其奋、陈彬龢、吴竹、陆朝华、吴兰 到了抗战胜利,举国欢腾时,阖家却要分路逃亡,再次回到香港。陆朝华和兄长随陆姓管家到香港,因之都改为姓陆,并一直沿用陆朝华的名字。姐妹则另路逃亡,而都改作姓吴。显然是要掩人耳目。 事后,陆朝华母亲汤其奋一直觉得应该改回原来的姓,但儿女都已长大成人,除档案填表中列有原名,在工作、社交上都很难改回原来的姓名,也就以假为真了。唯有最年轻的妹妹吴菊还小,所以加回了陈姓叫陈吴菊。以此,父母兄妹一家七人,分作陈、汤、陆、吴四个姓。 再次回到香港,家境十分困难。十几岁的小兄妹重到香港,为了生计只能干着大人的事,但却十分快乐。吴竹兴奋地回忆当年怎样随朝华二哥看电影、包书、搞油印等等,絮絮道来,如数家珍,看得出她对往事的怀恋。 陆朝华一家为何要离开上海逃难到香港? 陆朝华的父亲陈彬龢 陆朝华的父亲从抗战胜利后到年都在被国民党追杀,如果留在大陆就可能是爱国民主人士《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的悲剧,被国民党枪杀。他的朋友满天下,正因如此,到了香港也不敢公然露面,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方能松了口气。他就是蒋介石屡欲去之而后快的名报人陈彬龢。 抗战胜利前夕,上海出版《上海百业人才小史》所载陈彬龢简历如下:吴县人。仓圣明智大学之江大学出身。曾任浦东中学北京女子中学教务主任,澄衷学校校长,商务书馆编辑,申报主笔,日本评论主编,中山文化教育馆出版部主任,香港港报社社长,申报社社长。 这“小史”只是浮泛述说,不足以解释陈氏身世行藏。陈彬龢有一种神秘性而不为人知,如要简而言之,那只能说:他一生事业,能公开的是关于“申报”和“反蒋”。至于那不能公开的,又该怎么说呢?在此,只能谈些与其家人有关,或在“不可解”和“不可说”之间的事。 年第6期《上海滩》杂志发表陈正卿的文章“申报社长陈彬龢之谜”写道:“年2月14日,日军用刺刀强迫《申报》改组。令许多人没想到的是,这回来充当社长兼总编辑的竟是8年前激烈鼓动“抗日反蒋”而被蒋介石逼离《申报》的陈彬龢。 “这是一个像谜一样的人物,尽管他已经去世40多年,但至今仍猜不透他的庐山真面目。 “陈彬龢年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个中医之家,少年丧父,独自离家到杭州、上海等地,寻找出路。上世纪20年代由同乡引荐,被张伯苓破格聘为南开中学英文教员兼图书馆长,不久出任北京中俄大学的总务长。 “段祺瑞在“三一八”惨案后通缉李大钊、鲁迅等48人时,陈彬龢名列其中第31人。当时他对新生的苏联抱有热情,所编著的《苏俄经济组织和实业政策》一书颇受进步学界欢迎。年,控制北京政权的张作霖大搞白色恐怖,李大钊等惨遭杀害,陈彬龢只身返回上海。 “年春,入申报馆工作,任《申报》记者和社论总主笔,以左派“爱国志士”的面目出现,曾撰文《注意日军之残酷行动》等谴责日军暴行。后还曾编辑《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鲁迅杂文。年,陈彬龢经黄炎培举荐,出任《申报》总编辑。年底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与戈公振、邹韬奋等一起发起筹备出版《生活日报》。对此,陈彬龢说,我能够进申报馆,全凭黄先生等汲引之力。黄炎培等又为何器重他?陈说,他于年后研究日本问题,曾去东北满洲里等地考察,对日本人侵华阴谋有深刻的认识。陈彬龢后来抗日反蒋被迫离沪赴港”。 年9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张功臣著《民国报人:新闻史上的隐秘一页》中写道:“陈彬龢的身世是个谜。他是江苏吴县人,生于年,家庭背景不详,仅知他母亲曾在犹太裔富商哈同的夫人罗迦陵身边做过侍女。因为这一层关系,上,陈彬龢在哈同创办的哈同女校当上了一名教师。可是不到一年,他因过失被辞退。后经黄炎培推荐,他获得天津南开中学聘任,一个学期后又被辞退。 “年北京学界“三一八”反帝示威爆发,他的名字与徐谦、李大钊、吴稚晖等48名文化和教育界精英一起,出现在段祺瑞政府的通缉令中,其职务是国立北京中俄大学总务长。 “逃到上海后,陈彬龢受到商务印书馆老板王云五赏识,开始为其提供书稿”。 陈彬龢生平著有《申报评论选》、《孔子》、《中国书史》、《日本历史大纲》、《中国文字与书法》等。 当然,历史对陈彬龢曾出任日本人控制的《申报》社长也有负面评价,但所有评价都说陈彬龢是个不解之谜。 广州解放之后,陈彬龢始敢在香港公开露面见朋友。这就清楚表明,他所逃避的只是国民党特务。他 个见的是星岛社长林霭民。因为年共和国成立,星岛的大标题是“大陆天亮了”。 还有一种传言:抗战胜利后陈彬龢潜逃入苏北新四军驻地。新四军请示延安,申报社长陈某到此,如何处置?延安回电是:“礼送出境”。这种礼遇,又岂仅因他曾是“敌人的敌人”?但青史茫茫,这似乎又无从说起了。 许礼平先生在北京探访了当年党在白区进行情报工作的重要 、新中国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潘汉年侄子潘宁堡先生,言及陈彬龢,宁堡出示一纸潘朗手札影本,是年6月18日,潘朗致张问强兄嫂、邹南怀兄嫂、汤建勋兄嫂等几位香港报界前辈的信,其中一段云:“前日有一位老友来访,他已七十五岁,我们一见面,几乎不认识。由他侄儿陪同来说了些事,才知来客就是陈赓雅老兄。他说他去过某地,拜访过主席,主席说彬哥是个好人,对国家对人民立了大功,人民应该敬重他”。话中的主席是指毛主席,而彬哥即指陈彬龢。只不知这说法是能解开谜团呢? 陈彬龢是具有神秘感的,虽然做的是好事,但神秘感总会令人在理解上有所障碍。所以连儿子陆朝华也不清楚父亲的真实背景。陆朝华参加解放军之后,开始与背景复杂的父亲划清界线。这从陆朝华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政治部笺写给大哥文华的信中,显示端倪。信中说:大哥,你对我的帮忙实在是相当大,教了我无线电,又这样的先后照顾我,真有的说不过去。你在人民政府工作下,自传是一定要写的,写自传是件麻烦事,但是不好不写。并且写自传对自己政治觉悟上是有帮助的。把自己过去的所做一切写出来,能分析一下,当时所作对不对,有损人民的利害吗?自传一定要写得坦白,把重点抓住写,不要太“噜哩噜嗦”。应毫不客气的批判自己及批判父亲在日本时代所做的一切。 陆朝华(第二排左一)同家人合影 但也有特例。陆朝华的妹妹吴兰参与过父亲陈彬龢的情报工作,知道实际情况。就算到了“文革”,被迫写交代材料,她也没有咒骂父亲,只是老老实实列举一些具体事情,其余则用“不知道”来交代。 新中国成立后,在陈彬龢动员下,几个子女陆续回到大陆。到年,连妻子汤其奋也回大陆了。据吴竹老人透露:“我妈妈跟妹妹回到上海是杨帆接待。”(杨帆是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建国初期的上海市公安局局长)但作为丈夫的陈彬龢却未能同行,如果陈彬龢不是有特殊任务在身,不会将孩子和妻子都动员回了大陆,而自己独留香港。 吴竹、吴兰和母亲汤其奋 陆朝华的母亲汤其奋,原名汤其淑,与陈彬龢结婚后曾名汤彬华,取陈彬龢中间的彬字。年生,嘉定人。汤家境富裕,思想新潮,是上海启秀女中读书时 个自行剪短发的学生,还因此上过报纸。曾任燕京大学宗教系刘廷芳教授的助教,教比较文学,古典英文,但时间不长。后来怀孕,就不教了。居家养育儿女。 陆朝华的兄弟姐妹在父亲陈彬龢动员下,先后从香港回大陆参加革命。 战斗在公安战线的陆朝华的哥哥陆文华 大哥陆文华原名陈诚,长陆朝华四岁。曾在香港华仁书院、澳门岭南读中学。大学在上海圣约翰攻读。文华自小已学无线电,懂得如何修理。、年上海沦陷时期,参加乃父陈彬龢《申报》电台管理工作,该电台公开收集中央社、新华社的电讯新闻。 抗战胜利后,陆文华在香港谋得利琴行任无线电技工,当时月薪一千五百元(后加至三千),但文华放弃高薪厚职,投向解放区。缘于解放初广州治安不靖,潜伏的敌特也多,爆炸、暗杀等破坏活动频仍,苏联所赠无线电侦测设备无人会用。年6月,文华被借调回广州,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社会部情报处搞无线电侦测,屡立奇功。其见弟弟朝华牺牲,决意参军,不回香港了。 陆文华一直在广州市公安局系统工作,屡获特等功臣、先进工作者称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返回香港。八十年代北京 的饭店昆仑饭店,就是香港新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文华参加创建的。 陆朝华的妹妹吴兰 妹妹吴兰,小名陈斐斐,小朝华两岁,和陆朝华一样,思想进步,在香港参加中共办的学习小组。吴兰懂俄语,因为早岁家中聘有白俄,授吴竹钢琴,授吴兰俄语。吴兰在香港华人文员协会教俄语,《大公报》许多人去学,如赵泽隆等。吴兰偶尔翻译一些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和苏联现状的文章,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上发表。年秋,上海电力公司地下党人王孝和被捕牺牲之后,吴兰在《文汇报》上发起为王孝和烈士家属募捐活动。 陆朝华与妹妹吴兰在香港 吴兰经常用微薄的收入购买左翼书报杂志寄给旅美、旅日华侨,她还在香港文工出版社编辑出版许多进步书籍,如《苏联学习丛刊》《十月革命》《列宁》《斯大林》《华侨学习丛刊》《新中国的劳动英雄》《新民主主义学习问答》等,背后是乃父陈彬龢,用吴兰名义编辑。吴兰既为中共做统战工作,私下也为中共做情报工作。原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杨帆,就曾在年潜往香港,通过吴兰联系其父。 陆朝华家人手上有一份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的报纸报道,名为《华罗庚回归的牵线人》,里面提及吴兰 的贡献是帮助牵线使华罗庚从美国回到祖国。吴兰通过哥哥陆文华在香港结识了华罗庚,回美国后的华罗庚后来给她写信表达了想参加新中国建设的想法,吴兰向当时的中央人事部门领导孙起孟反映,后来孙请示周恩来总理,促成了华罗庚通过香港回到祖国。 陆朝华妹妹吴兰编的红色书籍《十月革命》 吴兰种种所为,引起港英当局注意。本来要抓吴兰,却错抓吴兰的表姐。时维年10月左右,港英当局在吴兰旧居九龙钻石山上沙浦(近飞机场)抓捕被认为是吴兰的女士,带回问话,始悉抓的是刚进《大公报》工作的常秀林。官员传讯常秀林时问,吴兰到什么地方去了,常骗他们说吴兰回广州了。年4月2日早晨,港英当局才在尖沙嘴赫德道抓捕吴兰真身,逮捕的理由是吴兰“思想有问题”。侦讯间吴兰被问到,与华罗庚、凌其翰有什么关系,与他们通信的内容,为什么要去码头接他们;某日某时去《华商报》、新华社干什么,去找什么人,等等。4月15日,吴兰被驱逐出香港,回到广州。 返回大陆之后的吴兰,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攻读,未毕业即做俄语教员,毕业后在北京外语学院任教,曾编有大量俄语教材,后中苏关系转坏,改教英文。“文革”前夕调入马鞍山二中工作,直至退休。吴兰是一位 教师,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有“爱心天使”之称,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多种荣誉称号。 陆朝华的妹妹吴竹 小妺吴竹小名陈璐璐,曾改名常秀英,比吴兰小两岁。吴竹回忆说:“有一天,我爸爸问我,你愿意学音乐?你愿意不愿意回去?”吴竹喜欢音乐,那时候马思聪回国了。吴竹说,“我当然愿意回去,马思聪主持中央音乐学院,我是冲着马思聪来的”。 吴竹年初回到北京,由外交部接待,住在外交部的宿舍。因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不招生,在外交部宿舍住了半年后考入私立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年又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吴晓邦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毕业后留在大陆工作。 综上所述,陆朝华出生在名人家庭,生长在书香门第,又是在香港,其家庭和本人与我党高层领导人有着特殊关系,是用不着到朝鲜战场去舍生忘死,但是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中国人民 ,毫不畏惧地走上了朝鲜战场,并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 本作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